新文言文专题五 虚实相生,妙境以成
2007-09-21 00:00:00
来源:
“《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引用宗白华先生《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的这段文字,是想让读者体会中国艺术的美学法则“虚实相生”所形成的一种空灵动荡的空间感和意境,体会其中“小中见大,虚中有实”(沈复《浮生六计》)的独特民族美感,体会其中的独有的生命自由感。宗白华先生在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后,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很早就创造了这种“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的民族独有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其实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虚实结合现象。
理论认识
虚实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一对范畴,而艺术理论中的虚实结合说,则是源于古典哲学中的有无相生论。《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虚可以存实,无可以生有”思想,庄子的“虚室生白”“唯道集虚”思想,都说明“无”与“有”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这个道理运用到艺术审美之中,便有了强调空间之美、无之美的理论。中国人在艺术上是聪明的,不愿意使尽浑身解数向人们纤毫毕现地直接描述什么,而把艺术感觉、艺术想象的空间留给人们,让人们自己去品味、揣摩、思寻、追索那些不可言传的“大音”“大象”——美的极致,从而创造“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又说“隐者,不可明见也”。隐藏于“虚白”中之情是含蓄的;隐含的、看不见的、在“虚白”处流动荡漾的情感,才是诗词表达的重点。诗词作品在以具体的形象表达含蓄的情感时,常留有“虚白”,即含有未直接说出来的多种情意。正如刘禹锡所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司空图称此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是上述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是实景外的虚景,是虚实结合的产物,中国诗词的意境说由此而出。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笪重光《画筌》)。
阅读链接
【古人论“虚实”】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诗之工拙,句之软健,在笔力气势,不在用字虚实也。用虚字者,能 A ,使虚字如实字,则 B ,句自老成。用实字者,能 C ,使实字如虚字,则 D ,句自峭拔。是在平日体贴之功,临文运用之妙耳。用 笔 果 超 妙 运 气 果 雄 浑 则 勿 论 用 虚 用 实 皆 可 成 妙 句 也 何 必 定 忌 虚 字 耶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三)
(1)下列词语应分别填入原文哪些地方?
化实如虚:_____ 庄重精当:_____运虚为实:_____生动空灵:
(2)请给文中画横线文字加上标点。
(3)作者认为用字“虚实”的关键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A.贯休曰:“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太白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
B.写景述事,宜实而不泥乎实。有实用而害于诗者,有虚用而无害于诗者。此诗之权衡也。(谢榛《四溟诗话》)
为什么说贯休诗句“无趣”,而太白诗句“有味”?请结合语段B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涵形式
在古诗文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古诗文中的“虚”是指情感、氛围、格调等主观因素。具体说来,诗文中的“虚”包括: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就是以繁华的梦境来反衬现实处境的悲哀。
(2)已消失的境象。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将来的境象。这类虚境现在还没有发生,但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最典型的就是柳永的《雨霖铃》,词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中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作者虚写别后生活,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4)想象中对方的境象。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
古诗文中的 “实” 是指生活形象等客观因素: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艺术作品常常虚实结合,相得益彰。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使艺术作品波澜起伏,意味无穷。虚与实的关系有以下几种:以虚写(衬)实、以实写(衬)虚、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等。
(1)以虚写实。虚笔能为读者提供一个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空间,读者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去组接生活的画面,对诗歌的形象、意境进行独到的补充扩展和再创造,在其自由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这正是虚写手法的魅力之所在。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元·乔吉《[双调]水仙子寻梅》)即以实景之冷写心境之愁伤。
(2)以实写虚。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象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再如同样是“愁”,在贺铸笔下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李清照的词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繁重至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长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愁之深是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更富感染力。
(阅读次数:
报名咨询电话:010-51291557
高校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