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汉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8 分)
注意事项: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 16 分,每小题 3分,共 4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各组词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陨(sūn)星 休憩(qì) 歉疚(jiù) 湛(zhàn)茧
B.恣(zì)情 怯懦(nuò) 碰撞(chuàng) 憨(hān)厚
C.笨拙(zhuō) 剽(piāo)悍 鹊(què)桥 庇(pī)护
D.戳(chuō)穿 淳(chún)朴 蠕(rú)动 追溯(sù)
2.下列各组词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魁悟 阔绰 晨曦 畴划
B.伫藏 焚烧 摄影 峥嵘
C.侥幸 松池 拮据 炫目
D.蜡烛 船泊 浏览 征兆
3.下列各句中没有的反义词的一项是
A.在科学探索中,没有被失败的苦恼折磨过的人,享受不到成功的欢乐。
B.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它没有蓝天的深邃,却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却有溪流的优雅。
D.水有时湍急有时浩瀚,有时浑浊有时清澈,有时引起瘟疫有时促进健康。
4.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同甘(甜)共苦 发愤图(谋求)强 事在人为(行为)
B.不计(计算)其数 微不足道(说) 沁(充满)人心脾
C.承上启(启发)下 层出不穷(穷尽) 一丝不苟(马虎)
D.养精蓄(积蓄)锐 旁若(好像)无人 莫名(说出)其妙
5.将下列动词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提高 ②缓解 ③促进 ④增强 ⑤调节 ⑥改善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每天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能 新陈代谢、血液循环, 精神活动, 大脑氧和糖的供应, 大脑疲劳, 脑力劳动的效率, 记忆力.
A.⑥④①⑤③② B.⑥③④⑤②①
C.③⑤⑥②①④ D.②③⑤⑥①④
6.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数量词,使用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我看到,一只底儿朝上反扣在沙滩上的木船旁边,是一群刚从田里收割麦子归来的农民。
B.一弯满月,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C.映在海面上的灯光,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同那一颗颗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星相互辉映。
D.月光从山顶顺着谷壑直泻到江面,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隆,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飘下。
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关联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骆驼 很能耐热, 很能耐寒。 天气非常寒冷,它们也往往在野外露宿,
谁也没见过它们被冻伤。
A.不仅 也 既然 但是 B.不但 而且 即使 可是
C.虽然 也 即使 可是 D.不但 还 既然 但是
8.将下列各组成语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②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④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学习着重在继承,为了更好地继承,在学习中必须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往往会 ,读书读不出文章真味,体会不到弦外之音;学而不思、堆砌知识,罗列现象,就不能 ,对知识进行系统加工;学而不思,就不能 ,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学而不思,在浩瀚的知识面前就会 ,就会彷徨迷惑。
A.④③②① B.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① D.④①③②
9.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边记途,边抒情,叙中有情,情有所托,两种表现手法 ,构成一篇有事实有感情的文章。边种边记叙、边抒情的写作方法, ,反映了情感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文章一开头就抒情,常常是为了表达作者 的强烈的感情。如果记叙的事情本身没有什么感人的地方,甚至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那在此基础上的抒情也必然是浅簿的、做作的 的。
A.相得益彰 脉络分明 不可遏制 无病呻吟
B.相辅相成 条理分明 锐不可当 无的放矢
C.相得益彰 条理分明 锐不可当 无病呻吟
D.相辅相成 脉络分明 不可遏制 无的放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①是原句,②是按括号内要求变换后的句子,变换后不符合原句意思
的一项是
A. ①我国四大淡水湖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被长江串联起来。(变为把字句)
②长江把我国四大淡湖中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串联起来。
B. ①长江源远流长,水面辽阔,给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粮。(变为单句)
②源远流长、水面辽阔的长江,给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粮。
C. ①这两颗星,能带给我们很多有趣的知识。(变为反问句)
②这两颗星,难道能带给我们很多有趣的知识吗?
D. ①历史必将嘲弄那些嘲弄历史的人。(变为被字句)
②那些嘲弄历史的人必将被历史嘲弄。
11.下面括号内的缩句,不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是
A.此后,在一连串飘零的岁月里,每次我从箱子里取出蔽体保暖的衣服的时候,父亲那低着头、沉默而坚定的捆缚箱子的神情,便清晰地映现于脑际。(父亲神情映现于脑际。)
B.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从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我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攥在手里。(我懂得把时间攥在手里。)
C.从“两弹之父”钱学森先生的话语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艺术能启迪心智,能拓展 视野,能完善人格。(我体会到,艺术能启迪心智,能拓展视野,能完善人格。)
D.我一直梦想有一天能成为一名航天员。(我成为航天员)。
1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西街发生的这起交通事故中,使好几辆汽车报废了。
B.在墨西哥的一个石油矿里,地质学家被发现一只埋在两米多深矿层里冬眠的青蛙。
C.有人认为乘飞机太冒险,其实,在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中,飞机的失事率是最低的。
D.发挥球队每个队员的积极性和特长是能否取胜的关键。
13.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世界文明的形成,像海洋的形成,许多小溪小河汇合而纳入大海;世界文明的形成, 也很像一片树叶的叶脉,许多微小的脉丝纳入支脉,许多支脉纳入主脉。正如 ,一幅地图上江河的风貌,一片树叶上叶脉的状态,也昭示了这个虽复杂,但也简单的道理。
A.“水流千里归大海”
B.“一滴水可以照见太阳的光辉”
C.“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D.“积细流以成江海”
14.将下列语句连成语意贯通的一段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②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③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
④无论对古人的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我们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⑤否则,就是盲从,就是迷信
⑥因怀疑而思索
A.④①⑥②③⑤ B.③②④⑥①⑤
C.④⑥①③②⑤ D.③②⑤⑥①④
1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下课铃响了,孩子们呼啦一下围上来,他们扯着老师的衣服,牵着老师的手,把早就准备好的礼物 一张张明信片、一支支铅笔、一件件亲手制作的小手工艺品 争着抢着装进了老师的书包里。
A.—— …… B.…… :
C.…… —— D.: ——
16.下列说法准确的一项是
A.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都有运用,但以叙述、抒情为主。
B.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方位顺序、时间顺序和程序顺序。
C.写招领启事的目的是要失主来认领物件,所以物件的数量、特征要写得具体明确,以便失主认领时核对。
D.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第Ⅱ卷(共 102 分)
二、阅读:本大题共 13 小题,共 42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7—29 题,共 42 分。
雨和瓦
①二十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记得那时,雨点落在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夸张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怪僻,喜怒无常。突然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使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淤积在屋檐上的雨水慢慢滴落在窗前门外。
②十二年前,我住在一座简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满意房屋格局与材料的乏味,我对我家的房屋充满了一种不屑。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了我家屋顶上的哪一片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子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
③那是我第一次在雨中看我家的屋顶。我看见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而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是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肉眼看到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出期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了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④我记得二十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我哥哥的衬衣。
⑤现在,我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去世多年。但是二十年前的那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可恶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 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⑥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⑦这也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17.①自然段描写的情景是记忆中的雨,还是现实中的雨?(3 分)
18.①自然段的描写角度是(3 分)
A.视觉角度 B.听觉角度
C.触觉角度 D.嗅觉角度
19.在①自然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3 分)
20.从②自然段的文意看,“我”当时正处在什么年龄段?(3 分)
21.依据②自然段回答,“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后,心情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分)
22.下列选项中,对③自然段内容概括较为全面的一项是(3 分)
A.描写“我”所见到的暴雨的情景。
B.描写雨水和瓦较量的情景。
C.说明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D.叙写“我”对暴雨和青瓦的观察与思考。
23.从下列③自然段出现的动词中,找出“我”是行为主体的四个动词,用横线“——”标
出(4 分)
看见 溅出 露出 注意 较量 洗涤
焕发 观察 制作 发现 制造 反弹
24.下列选项中,对④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笔触由物及人,内容由描写自然现象转入描写家庭。
B.突出母亲辛勤劳作的身影,表达对母亲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C.这段文字深化了文章主题。
D.这段文字是对上文的总结。
25.你如何理解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4 分)
26.本文中有没有正面描写“现在”的雨?(3 分)
27.在下列选项中,给本文分段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8.对本文的表达方式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以议为主,叙议结合
B.以叙为主,叙议结合
C.只有记叙,没有描写
D.抒情为主,记叙次之
29.对本文的体裁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抒情散文 B.议论文
C.叙事散文 D.小小说
三、作文(60 分)
30.作文题目:我多想……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得少于 600 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责任编辑:吴艾)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