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高考网,提供查院校、选专业、填志愿,高考择校路线规划服务
微信小程序
高校招生小程序

快速择校

微信公众号
高校招生公众号

政策解读

010-51291557

客服热线 : 8:00-20:00

2005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

2007-05-20 09:56:38 来源:

2005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1至6页,第II卷7至12页。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 (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暂且    砧板     颤栗    明修栈道    技艺精湛
B. 与会    峪口     熨帖    瑕不掩瑜    钟灵毓秀
C. 陌路    蓦然     病殁    拐弯抹角    没齿不忘
D. 强劲    根茎     颈椎    大相径庭    不胫而走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飘摇     妨碍    沧海一粟     察颜观色
B. 贸然     蔓延    水泄不通     备尝艰辛
C. 震撼     幅射    一切就绪     乔装打扮
D. 涵概     毛躁    投机倒把     贻笑大方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______”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② 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______自己喜悦的心情,忽地站起来大呼:“成功啦!”
③ 然而,我_____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_____没有为他庆祝过一次生日。这一切现在都已经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A. 老夫聊发少年狂     抑制     竟/更
B. 暮霭沉沉楚天阔     抑制     却/也
C. 老夫聊发少年狂     克制     却/也
D. 暮霭沉沉楚天阔     克制     竟/更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 成功者在设定想要达到的每一个目标时,总是要先找出设定这些目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C. 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D. 幸福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愉快、欣慰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评价。

二. (18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什么”,不是文化;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深埋于地下的石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作为活动产品就成了文物。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人的活动效果既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人的活动规范、方式“怎么做”。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密切相关。它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题。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人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由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文化,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是群体力量或弱点的根源。

5.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 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以深浅不同的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
C. 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D.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6. 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活动是文化的外在显现,受价值观的指导。
B. 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
C. 文化具有群体特征性,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
D. 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观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7.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分别从起源、功能、构成等角度对文化进行了阐述。
B. “人化”指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化人”指人是文化的创造物,二者体现了人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C. 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属于显性文化,它反映了远古文化的更深层次。
D. “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争论,目前主流观点有两派:一派认为是由陨石撞击地球造成的;另一派认为恐龙死于大陆洪流玄武岩,即长时间大规模的玄武岩岩浆火山喷发。但越来越多的证据似乎表明生物大灭绝往往伴随着这双重灾难同时发生。
 近来,德国摩根研究小组认为,引发恐龙灭绝的是一种被称为“凡尔纳爆炸”的巨大爆炸。这一理论的优势在于能够对为何生物大灭绝似乎总与大陆洪流玄武岩和陨石撞击地球同时发生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摩根提出,假如某种大陆洪流玄武岩是由克拉通下面的地幔热柱(即地球深处涌起的熔岩流)形成的,那么,就能够制造出类似于陨石撞击地球所产生的各种标记。
 克拉通又称稳定地块,通常指那些已达到地壳稳定状态的大陆地块。这些地块一般来说极其厚实坚固。克拉通每1亿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分裂,有证据表明在最近的三次生物大灭绝期间,陆块分裂的情况都曾发生过,而克拉通一旦裂开,长期积蓄在克拉通下的气体就会在瞬间爆发出来,飞快升腾的气体通过地壳的裂缝在地球表面突然爆炸,有毒气体顷刻间污染大气。爆炸过后,地幔热柱内的气体便以超过音速的速度喷涌,炸飞地幔热柱顶端的岩石。这种爆炸释放的能量可能相当于1200亿吨烈性炸药,如果这种能量一下子突然释放,甚至能把200亿吨岩石发射到高空大气层中,然后把它们抛到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造成类似于陨石撞击地球的标记。这种可怕的喷发机制让摩根想起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的一种能将物体发射入太空的巨型枪,故将此爆炸命名为“凡尔纳爆炸”。
 摩根承认,现在还难以区分出陨石撞击和“凡尔纳爆炸”留下的遗迹。为此,还需要找到存在气体释放管道的痕迹。摩根相信,相关的管道痕迹就埋在喷流出来的洪流玄武岩的岩石下面。有朝一日,或许这些证据能在地震图片和重力勘测中显示出来。

8. 下列有关克拉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克拉通分裂常伴随着陨石撞击地球的发生。
B. 克拉通是一种厚实坚固、状态稳定的大陆地块。
C. 克拉通下存有大量的气体和岩浆。
D. 克拉通分裂即稳定地块的裂开,其发生周期约为1亿年。

9. 下列对于“凡尔纳爆炸”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凡尔纳爆炸”理论,陨石撞击地球不是造成恐龙最终灭绝的原因。
B. “凡尔纳爆炸”是指克拉通分裂时积蓄其下的气体引起的巨大爆炸。
C. “凡尔纳爆炸”的喷发机制是摩根受《从地球到月球》小说中的巨型枪原理的启发而发现的。
D. “凡尔纳爆炸”释放的能量可能相当于1200亿吨炸药,可以把岩石抛到高空,岩石落回地面时撞出大坑。

10. 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伴随长时间大规模的玄武岩岩浆火山喷发,地表形成了很多陨石坑。
B. 摩根提出的“凡尔纳爆炸”理论取代了目前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两大主流观点。
C. 陨石撞击地球与“凡尔纳爆炸”现象不同,因此,我们现在可以根据撞击遗迹确定其属何种现象。
D. 如果“凡尔纳爆炸”理论符合事实,那么,洪流玄武岩的岩石下面就存在气体释放管道的痕迹。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 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 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 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 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 请治剑服                       治:备办。
C. 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 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 ”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3. 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 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14.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 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 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 《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净无为的思想。

第II卷(共108分)

四.(18分)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子休,就舍待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题)(4分)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________,依依墟里烟。___________,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3)三十功名尘与土,__________。莫等闲、_______,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五.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看树    
                          高林瑜
 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着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满装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楝树。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廊清那迷茫的视野。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但它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我看过树。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18. 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受到的影响或启迪。(8分)
春天看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天看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看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看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述树的特征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B. 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树的一生就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一句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方法。
C. “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前面写树转到后面写人。
D. 文中提到树“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委婉地传达出一位乡村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
E. 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哲人的话,把树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具体、逼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六.(12分)

22. 汉语中有“AB”“AABB”“ABAB”式的词语,请另举出与示例结构相同的两组词语。(2分)
例: 热闹         热热闹闹        热闹热闹
答: 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         ________        ________

23. 请描述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写出它的寓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请你向张老师推荐一本书,说明推荐理由。要求不超过60字。(6分)

七.(60分)

25. 请以“留给明天”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 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 ②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C        2. B        3. A         4. B

二.(18分,每小题3分)
  5. C        6.D         7. D        8. A         9. C           10. D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 A       12. C        13. D       14. B

四.(18分)

15.(8分)
(1)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2)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3)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16.(6分)
(1)“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17.(4分)
(1)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2)暖暖远人村         狗吠深巷中
(3)八千里路云和月     白了少年头

五.(18分)

18.(3分)
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19.(8分)
心灵得到了净化    心情昂扬振奋    得到自我完善的启迪    激励自己坚毅执著

20.(3分)
人无论境遇如何,都要从容面对,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21.(4分)
C E

六.(12分)

22. 略(2分)

23. 略(4分)

24. 略(6分)

七.(60分)

  25. 略(60分)

  (责任编辑:吴艾)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高考专业报名咨询
  • 意向专业:
  • 学生姓名:
  • 联系电话:
  • 出生日期:
  • 您的问题:
  • 《隐私保障》

高考低分择校动态

免费咨询

在线咨询
录取几率测评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010-512915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