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高考网,提供查院校、选专业、填志愿,高考择校路线规划服务
微信小程序
高校招生小程序

快速择校

微信公众号
高校招生公众号

政策解读

010-51291557

客服热线 : 8:00-20:00

2005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

2007-05-20 09:53:11 来源: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115分)

一. (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娴熟(xián) 辗转(niǎn) 踽踽独行(yǔ) 信手拈来(niān)
 B. 惬意(xiá) 延宕(dàng) 通衢广陌(mò) 掎角之势(qī)
 C. 膏腴(yú) 围歼(qiān) 矢志不渝(yù) 斐然成章(fěi)
 D. 拓本(tà) 饯别(jiàn) 鸠形鹄面(hù) 并行不悖(bèi)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福祉 梗概 耳提面命 钟灵毓秀
 B. 箴言 幅射 蜂拥而上 博闻强识
 C. 摄取 颓唐 金壁辉煌 夙兴夜寐
 D. 恪守 荧屏 厚积薄发 异曲同功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未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合理调整利益关系,不断协调利益矛盾,科学       利益群体,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进程。
 ②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成果会有不同的评价,但是在众多的评价中,我们通常特别     该成果所属的技术领域中的行家的评价。
 ③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这种转向        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动因和社会背景。
 A. 调整 关注 纵然
 B. 整合 关心 纵然
 C. 整合 关注 固然
 D. 调整 关心 固然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走进白云观,庄致和见那道人骨瘦如柴,仿佛大病初愈的模样,却又目光如电,炯炯有神,心中不免暗暗吃惊。
 B. 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若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C. 他唾沫四溅地讲了半小时,话音刚落,站在他身边的几个人便拼命地鼓掌,其他的人,都噤若寒蝉,面面相觑。
 D. 那鼓声,如骤雨,如旋风,气势磅礴,震撼着你,使你惊异于击鼓人那瘦小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如此大的能量!

5.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动物不但具有独特的性格,而且性格相当复杂,它们性格的复杂性甚至能够与人类的相媲美。
 B.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知识和人才方面。
 C. 电视的普及,在给现代人带来丰富多彩的视听艺术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在印刷媒介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
 D. 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6. 填入下面画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澄河产瓜鱼,                             ,背部有细骨一条,烹制后骨亦酥软可吃,极鲜美。这种鱼别处其实也有,有的地方叫水仙鱼,北京偶亦有卖,叫面条鱼。但我的家乡人认定这种鱼只有我的家乡有,而且只有文游台前面澄河里有。
 A. 长四五寸,通体雪白,莹润如羊脂玉,无鳞无刺
 B. 通体雪白,长四五寸,无鳞无刺,莹润如羊脂玉
 C. 长四五寸,通体雪白,无鳞无刺,莹润如羊脂玉
 D. 莹润如羊脂玉,长四五寸,通体雪白,无鳞无刺

二.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脑在生命头几个月进程中的发育是生物学上自我构成的最为值得提及的形式之一。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人就来到了一个充满刺激的世界。猛烈的外界刺激潮水般涌入婴儿的睡—醒周期的时间节拍。他的睡—醒行为是受他的大脑神经元结构控制的。新生儿的大脑于是自己生成一个时间程序。让外界感官刺激依照这一时间程序而通过,避免过多的刺激涌入,对新的印象进行整理并在睡眠的相应阶段加以深化。在这里,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具有超常周期与昼夜周期的内源节律共同出力编织睡—醒阶段的模式,随着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去,大脑一天一天地发育,睡—醒行为的内在时间程序也不断变化。这个时间程序以此反映婴儿大脑的不断发育情况。但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在诞生的这一时刻,自我构成功能已经在发育的道路上走过一大截路了。新生儿的那些令人惊奇的行为便是有力的证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还在出生之前若干星期,亦即还在母腹中就已开始了。
 母亲只要觉察到腹中胎儿在动,就每天念两遍童话《国王、老鼠和奶酪》。她大声地念,慢慢地念——从头到尾要3分钟。就这样,到了分娩的那一天,婴儿出生后竟然知道这个童话!
 新生儿的这种非凡的能耐不难加以证实。在橡皮奶头里装上一个压力传感器,用以记录吮吸动作。然后给婴儿戴上一个耳机,有选择地播放两则童话给他听。两则童话都由婴儿的母亲来念——而且念的速度、声音大小、语调全都一样。这两则童话分别用立体声磁带给录制下来。婴儿吮吸得较通常速度快时,让他听到一则童话;他吮吸得较慢时,让他听到另一则童话。在这种方式下,新生儿能够区分他喜欢听哪一则童话。两则童话中一则是本原的,另一则在形式上作了些改动——只是把所有角色的名字都作了改换。新生儿连细微的差别都发现了,在试验进行几分钟后就找到了他要改变自己吮吸频率的方向——他可以通过改变吮吸频率使耳机传来他想要听的那则童话。他所想要听到的始终是本原童话,亦即他在母腹中常常听到的那则童话。
 上面所描述的方法以多种形式运行,目的在于弄清新生儿对说话声音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差别进行感知的能力到底有多大。如果让婴儿母亲与另一位女人读同一篇故事,小小的婴儿总是喜欢选自己亲生母亲的声音,而不选另一位女人的声音。会两种语言的母亲,她的新生儿能区分她的两种语言,又喜欢从中选择自己还在母腹中时听得最多的那种语言。但是,如果两则童话故事由新生儿的父亲与另一位陌生男子来念,那么,新生儿就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就是说,父亲的声音与另一位男子的声音在新生儿听来是同样陌生的。
 这一检验结果证明了母亲声音对腹中胎儿的强烈影响。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让腹中胎儿从母腹内的背景噪声中鲜明地听出来,而外界的声音则“消逝”,听不见。胎儿的听觉器官在孕期的最后3个月完全形成,亦即具备完全的听觉功能。由此可知,还在这一时期,话音模式就已经传入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了。显而易见,母亲的话音特征已留在了胎儿的大脑中——这是大脑留下的第一批记忆痕迹。正是这第一批记忆痕迹使新生儿能够重新识别曾经听到过的话音模式并与其他话音区别开来。

7. 下面关于“时间程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程序是由潮水般涌入新生儿大脑的强烈的外界刺激共同编制而成。
 B. 时间程序通过大脑对新的印象进行整理并在睡眠的相应阶段加以深化。
 C. 恒定的内在时间程序主要表现在新生儿的睡—醒阶段这一固定的模式上。
 D. 睡—醒行为的内在时间程序不断变化,并以此反映婴儿大脑的发育情况。

8. 不能证明“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A. 母亲只要觉察到腹中胎儿在动,每天大声念两遍同一则童话,到分娩的那一天,婴儿生下来后就知道这个童话。
 B. 新生儿通过改变吮吸奶头的速度,对他母亲念的本原童话录音和另一则在形式上作了改动的童话录音进行选择。
 C. 如果母亲会两种语言,她的新生儿能够区分这两种语言,并喜欢从中选择自己还在母腹中时听得最多的那种语言。
 D. 无论让胎儿听他父亲还是另一个陌生男子念的童话,新生儿都不知道如何选择,就是说他们的声音是同样陌生的。

9.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在新生儿诞生前就已经在发育的道路上走过一大截路了。
 B. 新生儿听不见外界的声音,是因为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对他产生影响。
 C. 科学实验结果表明,新生儿具有对说话声音和语言形式差别进行感知的能力。
 D. 第一批记忆痕迹使新生儿能识别曾经听过的话音模式并与其他话音区别。

10.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对人幼年生长期时间程序产生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新生儿的睡眠与清醒昼夜周期是不可能改变的。
 B. 实验清楚地表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
 C. 实验表明,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由此可见,人的早期智力开发可以提前到出生前。
 D. 胎儿的听觉器官在母亲怀孕的最后三个月完全形成,所以好的胎教模式对人脑自我构成功能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颜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已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千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 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 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 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 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 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 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 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 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14.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 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年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 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 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第二部分

四. (21分)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1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  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程。
  若为化作身千亿,  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

17. 古诗文默写。(6分,每小题1分)
   (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迢迢牵牛星》)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曹操《短歌行》)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屈原列传》)
   (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王勃《滕王阁序》)

五. (2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纲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在这只钢琴上他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躯体五呎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助听器,可是早已失去效用了。
 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于是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涵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颌,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拥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岭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永无天日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反过来在另一方面,“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所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登和巴哈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
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选自《文艺春秋副刊》,1947年2月15日第1卷第2期,略有改动)

18. 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               
                                                             (4分)

19. “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__
                                                             (4分)

20.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                                    。(4分)

21.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5分)
   (1)“巨人”的述说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狮”的画像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3)他者的视角
              ——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六. (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先要学会走,然后才是跑。任谁都跑过——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你或许有难忘的经历,或许有深切的感受,或许有独到的认识。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跑的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不得抄袭。
        
 

试题答案

一、1. D  2. A  3. C  4. B  5. D  6. A 

二. 7. D  8. D  9. B  10. C 

. 11. C12. D  13. C  14. D

四.

15. (1)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2)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3)译文: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16.(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17. (1)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举类迩而见义远。
 (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五.

18. 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厌恶别人打扰;了解到客人来访的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4分)

19. “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贝多芬了解到客人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他看作一个厌世者,而是认为他有着“真实的好灵魂”,并准备把他(生平、消息、真实的好灵魂)介绍给大众。(4分)

20.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心里的音乐;大自然;生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4分)

21. (略)

六. 22. (略)

  (责任编辑:吴艾)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高考专业报名咨询
  • 意向专业:
  • 学生姓名:
  • 联系电话:
  • 出生日期:
  • 您的问题:
  • 《隐私保障》

高考低分择校动态

免费咨询

在线咨询
录取几率测评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010-512915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