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高三)联合测试(一)
2009-02-19 10:18:29
来源: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08年上海市十校(高三)联合测试(一)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竹 枝 词(其九)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①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②。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①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②。
雨 过 山 村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③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③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 ①银钏:银手镯。 ②烧畲(shē):在春耕时节,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作肥料,然后播下种子。③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
14.在《竹枝词》中,能显示“春季时令”的词语是 。(1分)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诗和王诗都描述了自然美,诗中的欢愉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
B.刘诗叙写了山民辛勤劳作的场景,王诗描绘出村姑浴蚕的生动画面。
C.两首诗的前两句均为写景,第三句转入叙事,笔墨凝练,语言质朴。
D.刘诗末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王诗末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A.刘诗和王诗都描述了自然美,诗中的欢愉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
B.刘诗叙写了山民辛勤劳作的场景,王诗描绘出村姑浴蚕的生动画面。
C.两首诗的前两句均为写景,第三句转入叙事,笔墨凝练,语言质朴。
D.刘诗末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王诗末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16.从运用“反衬”手法的角度,对《雨过山村》一诗进行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游 媚 笔 泉 记①
姚 鼐
姚 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②。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③”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薑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②。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③”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薑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 ①这篇游记是姚鼐(1732~1815)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后,于次年春“从世父(姚范,即薑坞先生)自天津归”写的。其时,左学冲隐居媚笔泉,“邀编修府君(即姚范)及鼐游于泉上”。同年冬,姚鼐赴京任职,从此步入仕途。 ②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 ③沜(pàn):同“泮”,半月形的水池。
17.“桐城派”的代表作家有 、刘大櫆、姚鼐。(1分)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连山殆数百里( ) (2)崭横若不可径( )
(3)荫数十人( ) (4)山风卒起( )
(1)连山殆数百里( ) (2)崭横若不可径( )
(3)荫数十人( ) (4)山风卒起( )
19.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其将平也 / 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
②出乎其间 / 翼乎临于溪右
A.①相同,②不同 B.①②均不同
C.①不同,②相同 D.①②均相同
①其将平也 / 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
②出乎其间 / 翼乎临于溪右
A.①相同,②不同 B.①②均不同
C.①不同,②相同 D.①②均相同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
(2)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
(1)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
(2)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
21.简析作者在这篇游记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22—26题。(12分)
甲
靖康之难(指公元1127年,汴京沦陷,徽、钦二宗被掳),钦宗幸虏营。虏人欲得某文(指降表)。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冀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而觌不复辞,一挥立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者。虏人大喜,至以大宗城(指金统治者的同姓权贵)卤(lǔ,通“掳”,掳掠)获妇饷之。觌亦不辞。其后每语人曰:“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孟子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盖谓此也。”或戏之曰:“然则子之在虏营也,顺天为已甚矣!其寿而康也宜哉!”觌惭无以应。闻者快之。
乙巳八月二十三日,与刘晦伯语,录记此事,因书以识云。
(朱熹《记孙觌事》)
乙巳八月二十三日,与刘晦伯语,录记此事,因书以识云。
(朱熹《记孙觌事》)
乙
觌,字仲益,晋陵人。徽宗末,蔡攸荐为侍御史。靖康初,蔡氏势败,乃率御史极劾之。金人围汴,李纲罢御营使,太学生伏阙(臣下向皇帝直接上奏章)请留,觌复劾纲要君,又言诸生将再伏阙。朝廷以其言不实,斥守和州。既而纲去国,复召觌为御史。专附和议,进至翰林学士。汴都破后,觌受金人女乐,为钦宗草表上金主,极意献媚。建炎初,贬峡州,再贬岭外。黄潜善、汪伯彦复引之,使掌诰命(皇帝授官或赐爵的诏令)。后又以赃罪斥,提举(宋代设提举宫观,安置罢退的大臣及闲员)鸿庆宫,故其文称《鸿庆居士集》。孝宗时,洪迈修国史,谓靖康时人独觌在,请诏下觌,使书所见闻靖康时事上之。觌遂于所不快者,如李纲等,率加诬辞。迈遽信之,载于《钦宗实录》。其后朱子与人言及,每以为恨,谓小人不可使执笔。
(节选自《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
(节选自《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
22.按照古代图书经、史、子、集“四部”(即“四库”)分类法,《记孙觌事》一文应归于 部。(1分)
23.甲文中所记“孙觌之事”,在乙文中表述为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首句“靖康之难”四字,勾勒出了历史环境。
B. 甲文重在刻划人物形象,乙文侧重列举有关史实。
C. 评介孙觌的为人与行事,甲乙两文均“寓贬于叙”。
D. 乙文末句中的“朱子”是指朱熹,“小人”是指洪迈。
A. 甲文首句“靖康之难”四字,勾勒出了历史环境。
B. 甲文重在刻划人物形象,乙文侧重列举有关史实。
C. 评介孙觌的为人与行事,甲乙两文均“寓贬于叙”。
D. 乙文末句中的“朱子”是指朱熹,“小人”是指洪迈。
25.在甲文的首段中,作者以“觌惭无以应。闻者快之”作为结束语,其写作意图是 。(3分)
26.孙觌工诗文、擅辞令,才华超群,但其人其事却并未收入《宋史》,这是为什么?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4分)
二、写 作(70分)
27.作文
以“于无声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8年上海市十校(高三)联合测试
语 文 试 卷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80分
(一)(18分)
1.(2分)大地不仅仅被看作是人们进行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的“塑造”对象。
2.(2分)观察景观的文化(人文)地貌(面貌、风貌、地形地物)。(若仅仅回答“比较两座城市在文化上的区别”,给1分)
3.(3分)C(根据“言有万语,书有万卷,地有万里,均‘读’不尽也”一句来推断)
4.(3分)人的文化背景、经验背景和心理趋向的不同,对景观的爱好、取舍和理解也就不同。(意思对即可)
5.(4分)(1)以人为主体(从人的文化背景等方面)去解读“文化景观”(2分) (2)以文化景观为中心来认识“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2分)(意思对即可)(仅仅笼统回答“文化景观是人的自我表现,研究文化景观就是研究人”,给2分)
6.(4分)要点:上海文化景观名称(1分) 内涵(1分) 意义(1分) 语言表达(1分)
27.作文
以“于无声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8年上海市十校(高三)联合测试
语 文 试 卷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80分
(一)(18分)
1.(2分)大地不仅仅被看作是人们进行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的“塑造”对象。
2.(2分)观察景观的文化(人文)地貌(面貌、风貌、地形地物)。(若仅仅回答“比较两座城市在文化上的区别”,给1分)
3.(3分)C(根据“言有万语,书有万卷,地有万里,均‘读’不尽也”一句来推断)
4.(3分)人的文化背景、经验背景和心理趋向的不同,对景观的爱好、取舍和理解也就不同。(意思对即可)
5.(4分)(1)以人为主体(从人的文化背景等方面)去解读“文化景观”(2分) (2)以文化景观为中心来认识“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2分)(意思对即可)(仅仅笼统回答“文化景观是人的自我表现,研究文化景观就是研究人”,给2分)
6.(4分)要点:上海文化景观名称(1分) 内涵(1分) 意义(1分) 语言表达(1分)
(二)(20分)
7.(3分) (1)以此类比人类祖先迁徙的习性与欲望(2分) (2)引出下文人类离家远行的原由和动机(1分)
8.(3分)(1)外界的诱惑 (2)出自无奈 (3)理想的召唤(对前方的幻想)(意思对即可)(写对一空给1分)
9.(2分)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前方的不确定性。
10.(2分)精神家园(心灵栖息地、心灵归宿) 人生之路(追求理想和目标的过程)(写对一空给1分)
11.(6分)C F (C曲解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F作者在结尾的发问才有此含义)(答对一项给3分)
12.(4分)(1)人的一生总在漂泊、流浪,但又摆脱不了对故土的思念,这永久的矛盾注定人生永恒的痛苦。(2分)(2)人一生总在追寻的精神家园往往是不确定的、难以企及的,因此,“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2分)(意思对即可)
7.(3分) (1)以此类比人类祖先迁徙的习性与欲望(2分) (2)引出下文人类离家远行的原由和动机(1分)
8.(3分)(1)外界的诱惑 (2)出自无奈 (3)理想的召唤(对前方的幻想)(意思对即可)(写对一空给1分)
9.(2分)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前方的不确定性。
10.(2分)精神家园(心灵栖息地、心灵归宿) 人生之路(追求理想和目标的过程)(写对一空给1分)
11.(6分)C F (C曲解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F作者在结尾的发问才有此含义)(答对一项给3分)
12.(4分)(1)人的一生总在漂泊、流浪,但又摆脱不了对故土的思念,这永久的矛盾注定人生永恒的痛苦。(2分)(2)人一生总在追寻的精神家园往往是不确定的、难以企及的,因此,“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2分)(意思对即可)
(三)(5分)
13.(5分)(1)悠悠我心 (2)风烟俱净 任意东西 (3)心远地自偏 (4)迷花倚石忽已暝 (5)草色遥看近却无 (6)天涯共此时 (7)凌万顷之茫然(写对一空给1分)
13.(5分)(1)悠悠我心 (2)风烟俱净 任意东西 (3)心远地自偏 (4)迷花倚石忽已暝 (5)草色遥看近却无 (6)天涯共此时 (7)凌万顷之茫然(写对一空给1分)
(四)(8分)
14.(1分)桃李(花)(若回答“烧畲”也算对)
15.(3分)B(王诗并没有“描绘出村姑浴蚕的生动画面”)
16.(4分)村景幽静,反写“雨里鸡鸣一两家”,以动衬静,则更显景静;农事繁忙,倒说“闲着中庭栀子花”,以闲衬忙,则愈见事忙。(2分)这样既丰富了诗意,又使读者兴味尤饶。(2分)(意思对即可)
14.(1分)桃李(花)(若回答“烧畲”也算对)
15.(3分)B(王诗并没有“描绘出村姑浴蚕的生动画面”)
16.(4分)村景幽静,反写“雨里鸡鸣一两家”,以动衬静,则更显景静;农事繁忙,倒说“闲着中庭栀子花”,以闲衬忙,则愈见事忙。(2分)这样既丰富了诗意,又使读者兴味尤饶。(2分)(意思对即可)
(五)(17分)
17.(1分)方苞
18.(4分)(1)大概(恐怕) (2)通行(取道,经过) (3)遮蔽 (4)通“猝”,突然(仓促,仓猝,急遽)(写对一空给1分)
19.(2分)A(“其”均为代词;“乎”分别为介词、助词)
20.(6分)(1) 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从深潭中露出来),好像一匹马洗完澡站起身来,甩着(扬起)鬃毛回过头去看它(自己)的同伴。(3分)(补译“于”1分;“振鬣宛首”1分,“顾”1分)
(2)左学冲老人在水池边正平整土地盖(建、造)房子,房子还没有盖好(建成、造成、完工),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3分)(“方”1分,“就”1分;定语后置及介词结构后置1分)
21.(4分)探访胜景,寄情山水,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2分)不慕前贤,无意隐逸,隐约含蓄地透露出作者积极入世的心志。(2分)(意思对即可)
(六)(12分)
22.(1分)集
23.(2分)汴都破后,觌受金人女乐,为钦宗草表上金主,极意献媚。
24.(2分)D(“小人”是指孙觌)
25.(3分)(1)讥讽(抨击、痛斥)民族败类;(2)伸张民族正义,歌颂民族气节。(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26.(4分)要点:观点(1分) 阐释(2分) 语言表达(1分)
17.(1分)方苞
18.(4分)(1)大概(恐怕) (2)通行(取道,经过) (3)遮蔽 (4)通“猝”,突然(仓促,仓猝,急遽)(写对一空给1分)
19.(2分)A(“其”均为代词;“乎”分别为介词、助词)
20.(6分)(1) 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从深潭中露出来),好像一匹马洗完澡站起身来,甩着(扬起)鬃毛回过头去看它(自己)的同伴。(3分)(补译“于”1分;“振鬣宛首”1分,“顾”1分)
(2)左学冲老人在水池边正平整土地盖(建、造)房子,房子还没有盖好(建成、造成、完工),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3分)(“方”1分,“就”1分;定语后置及介词结构后置1分)
21.(4分)探访胜景,寄情山水,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2分)不慕前贤,无意隐逸,隐约含蓄地透露出作者积极入世的心志。(2分)(意思对即可)
(六)(12分)
22.(1分)集
23.(2分)汴都破后,觌受金人女乐,为钦宗草表上金主,极意献媚。
24.(2分)D(“小人”是指孙觌)
25.(3分)(1)讥讽(抨击、痛斥)民族败类;(2)伸张民族正义,歌颂民族气节。(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26.(4分)要点:观点(1分) 阐释(2分) 语言表达(1分)
二、70分
27.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 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 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 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 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
(1)未抄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满3个扣1分,至多扣5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l—2分。
27.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 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 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 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 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
(1)未抄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满3个扣1分,至多扣5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l—2分。
(责任编辑:卢雁明)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高考专业报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