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地理考试内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球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导读】从考查的内容上,侧重考查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从考查的形式上,多以综合题为主,强调以区域地图为背景,以热点问题的文字材料来设置问题的情景。从考查的能力上,着重考查地图读图能力,要求能够正确阅读各种地理事物的区域分布图、发展过程图,考查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今后有可能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结合进行考查,如亚洲水稻种植与亚洲东部自然带分布、季风气候等结合,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对乳牧畜业发展的影响,北美大陆自然带的分布与美、加、澳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的关系等。
【试题举例】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读下图回答1~5题。
1.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某特大城市热力环流,则( )
A.a是城市,b是郊区
B.为保护城市环境,应在③地建防护林带
C.若a位于b的正西方,则ab间实际风向为西南风
D.这种大气环流,能有效防止城市的大气污染
2.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则( )
A.一般来说,a处为多雨地带,b是少雨带
B.b处气压低于c处
C.③气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
D.a气压带与③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3.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 )
A.a为海洋,b为陆地
B.环节③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
C.环节②表示植物蒸腾作用和陆地水蒸发
D.环节①④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4.若此图表示的是某大洋环流示意图,且c,d两地全年昼夜等长,则( )
A.①洋流为西风漂流,性质属于寒流
B.②洋流附近可能有沙漠和大型渔场分布
C.④洋流势力强大,沿岸地区形成面积广大的温带落叶阔叶林
D.此洋流圈是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
5.若此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d为沉积岩,则( )
A.a代表岩浆 B.b代表岩浆岩
C.②代表外力作用 D.③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1.B 2.D 3.B 4.B 5.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以及考生的综合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第1题,在城市热岛效应中,城区与郊区间应该建立一个绿化带,以免造成城区和郊区的二次污染。第2题,由题图,可以判断a气压带与③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第3题,由题图,环节③是陆地上的径流,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第4题,②洋流在南半球大陆的西海岸,其附近可能有沙漠和大型渔场分布。第5题,若此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d为沉积岩,则③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责任编辑:卢雁明)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