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必读”的一本书
高考复习的惟一依据是《考试说明》,高考复习的惟一依托是教科书。一手抓《考试说明》,一手抓教科书,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这就是高考复习的基本战略。那么《高考试题分析》这本书的作用是什么?我们给这本书加了一个注脚:“《考试说明》的说明”。这个称谓已经叫了十几年了,因为北京在使用全国卷的若干年里,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年年都编制这套文理版的试题分析专著。经过多年研读,我们体会到这本《高考试题分析》对于解读《考试说明》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帮助,“《考试说明》的说明”的称谓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叫起来了。
《高考试题分析》的前言对这本书的结构、基本内容进行了明确的描述:这本书在命题概述中,对试卷的结构特点和能力要求以及试卷的平均分、难度、标准差、区分度进行了介绍。在试题分析中对每道试题命题立意,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解题思路和该题的难度系数、区分度进行了客观的描述;阐明了命题所遵循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即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
前言特别强调编制出版本书的目的是沟通命题、考试、教学等方面人员的思想,并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
《2008版北京卷高考试题分析》有自己的特点,对考生的高考复习有特殊的指导意义,教师如何用这本书指导考生复习?考生怎么用这本书?重点看什么?重点体会什么?谈几点意见供教师、考生参考。
一、认真看答案
2008高考试题分析将九个学科一卷和二卷的每道题都一一做了答案,或叫参考答案,这就给考生回答高考试题提供了一个标准,许多考生草草一看,觉得会答,没什么,但是如果让考生动笔回答,又达不到这个水平。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答案或参考答案的“门道”是什么?一是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回答问题,无论是理化生,还是史地政、语数外,回答高考试题必须、只能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命题专家告诫我们不能用生活语言干扰学科语言。一些考生在考完之后觉得自己答对了,但是没得分,其重要原因就是学科语言、学科术语不到位。二是语言的层次性、逻辑性一定要把握住,想好了、组织好了再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上下不搭界是得不到分数的。语文的作文、英语的写作是这样,文科综合的答题、简答题是这样,理科、综合的实验题也是这样。一定要做到层次清楚,逻辑严密、清晰。因此认真看看、认真思考人家的答案,人家是怎么答的,用什么语言,为什么这样答,不是有人总讲提分诀窍吗?这才是提分诀窍!
二、认真看难度值
试题分析中每道题的最后都给了一个数据:难度值。难度值是什么意思?所谓试题的难度值其实就是试题的容易度值,它是从考生答题得多少分计算出来的。比如一道试题满分是10分,用加权算法统计参加考试的考生这道题的平均得分,比如是5分,那么这道题的难度值就是0.5。难度值对教师的指导复习、对考生把握试题难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考试题是由易中难三个档次的试题构成的,现在的《考试说明》在表述易中难试题比例时是用定性的语言描述的:以中等试题为主。过去的《考试说明》是用定量的语言描述的:易中难试题比例为2:6:2或3:5:2。现在虽然用定性的语言描述,在比例安排原则上还是2:6:2或3:5:2。这就是说中低档试题占全卷的80%,高考总分750分中有600分是中低档试题。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一般学生,抓住这600分就抓住了胜利。真正拉开考生分数差距的是中低档试题——我多次、反复告诫历届考生要注意这个问题。北京的调档分数线有哪一年超过600分?全国有哪一个省哪一年调档分数线超过600分?没有,都是在600分以内,这说明拉开考生分数差距的是中低档试题。如何区分识别易中难试题?看难度值,0.4~0.7之间的试题一般属于中档试题,低于0.7的试题比如0.8、0.85属于容易题,高于0.4的试题一般为难题,比如0.35、0.3的试题都属于难题。同学在阅读《高考试题分析》过程中,一科科、一题题,要努力找到高考试题易中难的感觉,在答卷时要努力做到:“慢做容易题求全对,稳做中档试题一分也不浪费,舍去全不会。”容易题会做要做对;高考阅卷分步赋分,做一步给一步分,因此中档试题能做几步就做几步,能得几分就得几分;高考试题不是每一道题都是给每一个考生预备的,有些难题是给考名牌大学的优秀考生预备的,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讲,没有舍去就没有获得,这就是“舍去全不会”的基本思想。
反复思考试题的难度,在试题面前找到易中难的感觉,抓住中低档试题,这是高考的制胜法宝,也是提高分数的所谓“秘诀”。《高考试题分析》还有些数据:标准差、方差、区分度是给老师研究高考试题预备的,考生不必关注。
三、认真看试题考查意图
在《高考试题分析》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关键的部分是“分析”,有了“试题”,有了“答案”,“分析”是最核心的内容,一定要一字字、一句句边看边思考。看一看命题专家在命制这道试题时考查了哪些学科知识点?考查了哪些主干知识?考查了哪些能力?怎么考查的?怎么设问的?考生在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当是这样一个顺序:先看试题,想想命题专家在考查什么?考查哪些知识点?考查哪些能力?然后再看“分析”,看看你想的是否正确。高考任何一道试题都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立意、情景、设问。其中立意是核心,也就是考什么?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要审题,如果在审题过程中能够准确抓住试题的立意,那么答题就能做到精准、有的放矢。如何提高审题能力?如何抓住试题的立意?反复研读“分析”,并认真思考,审题能力一定会提高。许多考生始终没有意识到命题专家在《高考试题分析》中进一步加大了高考命题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试卷是一科科分析的,题目是一道道分析的,从微观到宏观命题专家向一线的教师、向一线的考生传达了许多命题意图的信息,检测思想、检查方向、检测目标、检测方法这些高考命题意图在试题分析中一一详细阐明。“分析”讲的是高考试题背后的信息,现在走向前台了,使师生一目了然,那么再碰类似的题应该怎么审题、应该怎么思考、应该怎么做答,心里不就有了底了吗?
还要再给老师多说几句,高考复习当然要做题,但是要把重点放在题目背后的信息上了,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解题,重点思考命题专家的意图,他要考查什么?为什么这样设问?台前台后的信息全把握住了,高考研究也就提升到一个档次了,教师也就逐步成为高考试题的主人、主宰,不再是高考试题的奴隶了。
四、认真看试题易错点
在《高考试题分析》中的“分析”一栏中,许多学科在分析试题过程中还特别将今年的考生回答这道题的典型错误集中、分类,一一告诉给2009届考生,而且还告诉考生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这些信息对于考生来讲太重要了。在“答案”中将正确答案说清楚了,在“分析”中将至错因子说清楚了,也就是说正反两面的信息全讲清楚了。至错因子在学生身上体现了知识的漏洞,在教师身上体现了教学的漏洞,因此高考复习中无论是教师还是考生,对于每一道题不但要做到会作答、答得准确,而且还能明白这道题哪儿最容易出错,出错原因会是什么?什么叫把握?做到这些就叫有把握了。
五、认真看学科综述
《高考试题分析》每个学科试题分析前都有一篇综述,综述把全卷的命题意图、检测方向、目标、方法表述得既清楚又准确,字里行间告诉老师如何指导复习,告诉考生应如何复习,比如外语的写作,开放性短文应该怎么写?1、仔细审题;2、发散思维;3、逻辑清晰;4、语言表达清楚。再如许多学科在综述中描述了“大纲版”高考如何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如语文学科在综述特别有这样一段描述:“试题有创新和突破,注意渗透‘高中新课改’精神”,更多学科是分析了本学科试题特点,考生一定要认真领会精神实质。
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预计在春节前后发行,建议考生在《考试说明》下发后,将这两本书结合起来,再认真研读一遍,那么高考成功便是指日可待了。
(责任编辑:王晓冬)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