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最怕如此惩罚
2006-07-25 23:31:20
来源:新浪网
一、案例:
在博友幸福解码家读到一个案例,很值得家长们深思:
小明今年小学六年级,从小由奶奶带,天资聪慧,反应机敏,给全家带来诸多欢乐,奶奶更是责任心强,有别于其他长辈,对孙子从不溺爱,严格要求,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精心培养打造出一个能够出人头地的可塑之才。然而事与愿违,结果并没有朝着奶奶所设计的轨迹发展,出现了偏差。
小明初入小学,学习兴趣浓厚,做题速度快,质量高,成绩优秀,这让全家倍感欣慰。放暑假了,小明每天都很自觉地按照要求完成暑期作业,同时奶奶还给出点课外题,进行强化训练。在做奶奶出作业题时,小明向奶奶提出要求:“我做完这些题您让我出去玩!”奶奶答应了。小明也兴高采烈的以最快的速度,高标准的完成了任务。然而,当小明做完作业,奶奶发现时间尚早,就又提出给小明增加练习题的要求。久而久之,小明觉得奶奶不守信用,自己作业做得越快,题量就越多,慢慢的产生了逆反心理,开始与奶奶打游击战。奶奶在身边就做题,奶奶离开,就开小差,慢慢的养成了做作业精神不集中,拖延时间的习惯。现在小明对奶奶的任何言行都不予以信任,眼见小明学习成绩下降,又马上上中学了,奶奶只是心急如焚,又无法与之沟通,无计可施。
二、理论:
受到奖励的行为会反复出现,受到惩罚的行为会趋于消失
----强化理论
三、我的分析:
这个案例中,小明的现状是奶奶错误惩罚的结果。
也许有朋友会问:奶奶没打骂小明,怎么惩罚小明了?
敬请各位正确理解奖励和惩罚--------所有有利于个人优势需要得到满足的因素都是奖励,所有阻碍个人优势需要得到满足的因素都是惩罚。
打骂小明只是惩罚的一种方式,轻度的打骂是孩子们容易承受和忘记后果的一种,奶奶用于小明的惩罚远超过了一般的打骂------
首先,优势需要被轻视。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之一。“我做完这些题您让我出去玩!”是小明非常正当的要求,也是他的优势需要,但是,奶奶以严格要求为由,轻而易举地夺走了。别看孩子小,他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也会思考“是什么导致了我的优势需要被剥夺?”当他发现根子出在“做题”上时,他自然也在“做题”上采取保护自己的措施。
其次,快速完成任务的结果是惩罚。
原因:小明做完作业,奶奶发现时间尚早,就又提出给小明增加练习题的要求。感受:小明发现自己作业做得越快,题量就越多,距离出去玩就越远。结果:与奶奶打游击战→养成不良习惯→学习动机丧失→成绩下降。
受到惩罚的行为会趋于消失,小明快速完成任务的行为受到不应有的惩罚后出现案例中的反应完全符合心理学所描述的规律。
四、怎么办?
最需要改变的是奶奶,奶奶如果不想要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她就必须学会尊重孩子的正当需要,理解自己各种行为会带来的结果,调整与小明相处的方式,按强化理论所说的奖励和惩罚去引导小明。
小明已经进入了厌学的状态,他的未来生活要求他必须改变现在的状态。小明要做的是找出自己新的优势需要,不断用自己取得的新成绩重新找回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对小明来说,补上以前耽误的课程和改变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将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希望他能走过来!
说实在的,我不知道小明和奶奶的悟性如何,小明还小,自己顿悟的可能性很小,他需要大人的引导;然而,很多时候奶奶往往会认为自己经验丰富,会坚持错在孩子,如果这样,我只有深叹一声:可惜了又一个天资聪慧的孩子!
在博友幸福解码家读到一个案例,很值得家长们深思:
小明今年小学六年级,从小由奶奶带,天资聪慧,反应机敏,给全家带来诸多欢乐,奶奶更是责任心强,有别于其他长辈,对孙子从不溺爱,严格要求,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精心培养打造出一个能够出人头地的可塑之才。然而事与愿违,结果并没有朝着奶奶所设计的轨迹发展,出现了偏差。
小明初入小学,学习兴趣浓厚,做题速度快,质量高,成绩优秀,这让全家倍感欣慰。放暑假了,小明每天都很自觉地按照要求完成暑期作业,同时奶奶还给出点课外题,进行强化训练。在做奶奶出作业题时,小明向奶奶提出要求:“我做完这些题您让我出去玩!”奶奶答应了。小明也兴高采烈的以最快的速度,高标准的完成了任务。然而,当小明做完作业,奶奶发现时间尚早,就又提出给小明增加练习题的要求。久而久之,小明觉得奶奶不守信用,自己作业做得越快,题量就越多,慢慢的产生了逆反心理,开始与奶奶打游击战。奶奶在身边就做题,奶奶离开,就开小差,慢慢的养成了做作业精神不集中,拖延时间的习惯。现在小明对奶奶的任何言行都不予以信任,眼见小明学习成绩下降,又马上上中学了,奶奶只是心急如焚,又无法与之沟通,无计可施。
二、理论:
受到奖励的行为会反复出现,受到惩罚的行为会趋于消失
----强化理论
三、我的分析:
这个案例中,小明的现状是奶奶错误惩罚的结果。
也许有朋友会问:奶奶没打骂小明,怎么惩罚小明了?
敬请各位正确理解奖励和惩罚--------所有有利于个人优势需要得到满足的因素都是奖励,所有阻碍个人优势需要得到满足的因素都是惩罚。
打骂小明只是惩罚的一种方式,轻度的打骂是孩子们容易承受和忘记后果的一种,奶奶用于小明的惩罚远超过了一般的打骂------
首先,优势需要被轻视。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之一。“我做完这些题您让我出去玩!”是小明非常正当的要求,也是他的优势需要,但是,奶奶以严格要求为由,轻而易举地夺走了。别看孩子小,他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也会思考“是什么导致了我的优势需要被剥夺?”当他发现根子出在“做题”上时,他自然也在“做题”上采取保护自己的措施。
其次,快速完成任务的结果是惩罚。
原因:小明做完作业,奶奶发现时间尚早,就又提出给小明增加练习题的要求。感受:小明发现自己作业做得越快,题量就越多,距离出去玩就越远。结果:与奶奶打游击战→养成不良习惯→学习动机丧失→成绩下降。
受到惩罚的行为会趋于消失,小明快速完成任务的行为受到不应有的惩罚后出现案例中的反应完全符合心理学所描述的规律。
四、怎么办?
最需要改变的是奶奶,奶奶如果不想要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她就必须学会尊重孩子的正当需要,理解自己各种行为会带来的结果,调整与小明相处的方式,按强化理论所说的奖励和惩罚去引导小明。
小明已经进入了厌学的状态,他的未来生活要求他必须改变现在的状态。小明要做的是找出自己新的优势需要,不断用自己取得的新成绩重新找回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对小明来说,补上以前耽误的课程和改变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将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希望他能走过来!
说实在的,我不知道小明和奶奶的悟性如何,小明还小,自己顿悟的可能性很小,他需要大人的引导;然而,很多时候奶奶往往会认为自己经验丰富,会坚持错在孩子,如果这样,我只有深叹一声:可惜了又一个天资聪慧的孩子!
(责任编辑:yuxue)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高考专业报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