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高考网,提供查院校、选专业、填志愿,高考择校路线规划服务
微信小程序
高校招生小程序

快速择校

微信公众号
高校招生公众号

政策解读

010-51291557

客服热线 : 8:00-20:00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评析(2)

2017-06-20 10:51:58 来源:河北教育考试院

  二、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彰显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在对青年的教育中,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语文作为包罗万象的学科,以古今优秀作品为载体,涵盖极其广泛,蕴藏着丰厚的历史人文因素。在高考语文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重点、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不仅是语文科的应有之义,更是优势所在、职责所系。

  1. 萃取思想精华,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千年前就已成为古代圣贤的座右铭,其独特魅力历久而弥新;2017高考语文仍能以之激发考生的昂扬斗志,唤起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样地,在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方面,高考语文命题广收博取,精心选萃,匠心独具,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材料选取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全国卷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文言阅读中,以古人的高风亮节感染考生,全国Ⅰ卷谢弘微热爱知识、清廉正直、笃于亲情,全国Ⅱ卷赵憙耿直磊落、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全国Ⅲ卷许将为官有方、护国有节、勤政爱民;这些古人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楷模,在当下也是立德树人的榜样。

  二是在材料主题规划方面着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照进现实。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青花瓷兴起”即为一例。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而青花瓷崛起正是大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全球文明交融的硕果。在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展望中,引导考生了解古代的丝绸之路及其重大意义,进而对党中央“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有更深入了解。语用题选取中国书法、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诗词大会”等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带领考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领会思想内涵,突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母体,中华民族也正是在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不断进步的。2017高考语文对此格外予以关注,如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 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 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 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这些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作文命题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暗含了一部中华人文简史,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而命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之心也呼之欲出。同样,命题要求考生“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他们通过对这些名句内涵的理解与发掘,自主进行组合并生发出各种新的含意,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个人、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因此,考生既可以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对这些名句的相关内涵或生发出来的新意涵进行审视;也可以对个人、国家、社会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探究坚持自我与社会担当的关系,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家国情怀,体现自己有关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沉思。

  事实上,命题指令中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二三名句,这既是对引发诗词记诵热的“中国诗词大会”的回应,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判断。无数名句化育后世,仅仅记诵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拿来为我所用,在亲身的使用中感受名句的魅力和活力,体悟转化发展传统的可能性。写作命题中的“引用”指令,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要求,却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其导向及示范效应非常显著,势必带来积极影响。

  3. 引导古今融通,激发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活力依然,根源在于其思想精髓总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到今天还能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息息相通,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完全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所激发出的时代精神的结晶。全国Ⅱ卷作文将鲁迅、毛泽东与历代贤哲并列,即意在引导考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关注,从古代的优秀文化一直延伸到近现代,一直延伸到当下,鼓励考生以时代精神继承并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与奋进者。

  为了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体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体现时代精神,体现高考立场,2017高考语文特意设计了古代科举与当代高考相呼应的试题。考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不论是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还是当前实施的高考制度,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表露出对考生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当然,今日的考场情景虽然与古代科举相似,但高考所蕴含的时代主题和精神追求却大不相同。在此意义上,全国Ⅲ卷作文以“高考作文话高考”为主题,是富有深意的: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以此命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40 年前高考的恢复,是极富象征意义的事件;直到今天,高考对于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位亲历其中的个体来说,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仍然不言而喻。2017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无疑是要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带动全社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

  (责任编辑:卢雁明)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高考专业报名咨询
  • 意向专业:
  • 学生姓名:
  • 联系电话:
  • 出生日期:
  • 您的问题:
  • 《隐私保障》

高考低分择校动态

免费咨询

在线咨询
录取几率测评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010-512915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