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一(苏教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一(苏教版)"一文由育路编辑整理,更多精选内容请关注育路网!
一、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二、题解
(1)关于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3)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三、整理字词、注音
1、壬戌( rénxū ) 10、酾酒( shī )
2、桂棹( zhào ) 11、横槊( shuò )
3、余音袅袅( niǎo ) 12、渔樵( qiáo )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
5、嫠妇( lí ) 14、匏樽( páo )
6、愀然( qiǎo ) 15、蜉蝣( fúyóu )
7、山川相缪( liáo ) 16、无尽藏( zàng )
8、舳舻千里( zhúlú ) 17、狼籍 ( jí )
9、旌旗( jīng ) 18、枕藉 ( jiè )
四、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同“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连接,盘绕
4、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
5、击空明兮泝流光 ——“泝”同“溯”,逆水而上
五、指出文句的修辞手法: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见义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对偶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喻
六、句子的句式和词语的活用现象: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3、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5、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
6、正襟危坐。(使动用法)
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9、夫水,智者乐也。(判断句)
1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七、文本研习:
1、第一节:作者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秋江上“举酒属客”。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二、三节:“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3、四节: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变者”观之还是自“不变者”观之。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明确:A、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B、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 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责任编辑:郭峰)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