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讲解(九)
"高考语文总复习讲解(九)"一文由育路编辑整理,更多精选内容请关注育路网!
(选自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原文见考点4【高考示例】)
[解析]第20题:答案为C项项与原文“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一句相悖,命题人用“凡是”一词,夸大了范围,有失偏颇。A项可从“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信息中推断,是《四库提要》评论《三才图会》的话语;B项从所引三人的“注”中得出推论;D项从原文中所引古籍“飞廉善走”、“长毛有翼”、“能致风气”等句看,是说明飞廉行走如飞,似驾风气,速度很快,其创意与“紫燕骝”比喻良马之神速是一致的,推断准确。
【综合巩固】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7—10题。
中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使各种名列“正史”的著作也不能免俗。以居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为例,它就广采博纳了许多传说,并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作了增删,叙述上更富于文学气。比如,秦始皇巡幸江东时,项羽夹在人群中观看,傲然评论道:“彼可取而代也!”英豪之气溢于言表。陈胜贫困时,对同伴说:“苟富贵,毋相忘。”气概相差一筹,只念念于个人能否翻身转运。而刘邦在咸阳看见秦宫殿的壮丽时竟失声大叫:“大丈夫生世,当如是也!”一脸的贪婪与鄙俗,气质更低下了。关于项羽、陈胜、刘邦这三位反秦在失意时各言其志的这些传闻,前人往往视为司马列迁的文学笔法,把它解作一种人物性格的对比描写。其实差矣,司马迁在这里肯定依据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否则哪能描写得这样栩栩如生。
《史记》中那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史学家司马迁一手“创作”的。离开民间传说的哺育,个人的想像是达不到如此多样化的地步的。司马迁曾以“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作为自己治史活动的座右铭。他公开宣布,自己非常重视参考、吸收民间传说。再如《鸿门宴》这样的场景,当事人早已死尽,又无官方的详细记载予以披露,司马迁的想像力再丰富,也不可能活现出如此生动的个性冲突的戏剧性场面。其中“项庄舞剑”一段,与后代民间说书的风格十分接近,与其说是后来的民间说书人受了《史记》这部臣著的影响,还不如说二者同受汉代及以后的民间传说形式的影响。司马迁的这种态度,对以后史学界有直接影响。“二十四史”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民间传说,以至于有志者完全可以从中勾勒出一部“中国正史中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当然,这还不包括那些为数更多的稗史、遗闻、野语、历史演义和历史剧里的历史传说。如果把二者加在一起,总量将在被目为“宝库”的希腊神话传说和印度故事之上。
中国三千年以上文字记载的历史,产生了庞大的文献记录。从春秋时代,中国历史著作就一直没有断绝过,形成了传统。从汉朝始,每代统治者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进行官方的修史活动。民间的历史著述也很繁多。即使在社会动荡、文明解体的南北朝时代,这一传统也未从根本动摇。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时间跨度上看,都十分惊人的历史记录体系。
7.对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因为采用民间传说撰写历史,所以形成了我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
B.司马迁对项羽、陈胜、刘邦这三位反秦的描写并无多大的文学气,只不过是采纳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
C.文中引用《史记》中对项羽、陈胜、刘邦言行的描写,从而有力地证明《史记》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历史著作。
D.《史记》之所以能把项羽、陈胜、刘邦刻画得如此生动,并非完全是史马迁的想像和描写的结果,而是因为有生动的民间传说这个基础。
8.下列对“离开民间传说的哺育,个人的想像是达不到如此多样化的地步的”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离开了民间传说,像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家就不可能撰写出真正的历史著作。
B.《史记》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有赖于民间传说和作者的想像力。
C.多样化的想像是司马迁能在《史记》中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
D.民间传说培养了史学家丰富多彩的想像力,从而为塑造历史人物打下了基础。
9.第二段引述了“项庄舞剑”的史实,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庄舞剑”中富有戏剧性的、生动的描写反映出民间说书艺人对《史记》的影响。
B.“项庄舞剑”这个片断描写生动,戏剧冲突,这也是后代民间说书艺人说书的特点。
C.史马迁对“项庄舞剑”的描写明显受到了民间传说的影响。
D.后代民间说书的风格与《史记》中的一些描写相似,并不能说明后代的民间说书人受到了《史记》的影响,而是二者都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而导致相似的。
(责任编辑:郭峰)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