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大纲(四)

2017-05-05 15:40:28 来源:精品学习网

  育路网整理了“高考生物复习大纲(四)”,帮助广大高三学生学习生物知识!

  1、概念: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

  2、类型:

  常染色体遗传病猫叫综合征

  21三体综合征(先天智力障碍)

  性染色体遗传病: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XO型,患者缺少一条 X染色体)

  四、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

  病,

  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五、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注意事项:

  1、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2、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等。

  3、调查时要详细询问,如实记录。

  4、对某个家庭进行调查时,被调查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必须写清楚,并注明性别。

  5、 必须统计被调查的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结果分析:

  被调查人数为2 747人,其中色盲患者为38人(男性37人,女性1人),红绿色

  盲的发病率为1.38%。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1.35%,女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0.03%。二者均低于我国社会人群男女红绿色盲的发病率。

  实验结论:我国社会人群中,红绿色盲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理论要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进步性:认为生物是进化的。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理论要点: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进步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局限性:

  ①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

  三、现代达尔文主义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种群:

  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特点: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①按定义计算:

  例1:从某个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则:

  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型Aa的频率为 ______;基因型 aa的频率为 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

  基因a的频率为 ______。

  答案:30% 60% 10% 60% 40%

  ②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 它的纯合子的频率 + ½杂合子频率

  例:某个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 ,则: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 ______

  答案: 60% 40%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四)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

  1、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 :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的现象。

  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3、物种的形成:

  ⑴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地理隔离(长期)→生殖隔离

  ⑵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⑶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

  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 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

  第二节 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1、地球上的生物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2、真核细胞出现后,出现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从而出现了有性生殖,使由于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量大大增加,所以生物进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二、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结果;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又加速了生物的进化。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 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 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w.w.w.k.s.5.u.c.o.m

  1、 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 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

  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

  以上就是“高考生物复习大纲(四)”的全部内容,育路网会在第一时间为大家提供,更多相关信息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郭峰)

分享“高考生物复习大纲(四)”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