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科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现代文阅读]科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一文由育路编辑整理,更多精选内容请关注育路网!
高考科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一:对科技文阅读分析思考
梳理16套试卷如下:
试卷分项取材范围内容主题选文类别
全国卷3(四川等)信息科学计算机的思维自然科学
全国卷2(黑龙江等)生物学植物睡眠之谜自然科学
福建生物学深海的生物圈自然科学
湖南生命科学新生儿大脑自我构成功能自然科学
重庆生物学仿生自动装置自然科学
江西天文学太阳风自然科学
山东心理学花与心理学自然科学
广东生理学嗅觉的生理之谜自然科学
江苏考古生物学化石“小春虫”自然科学
浙江生物学神经回路自然科学
天津地质学凡尔纳爆炸自然科学
全国卷1(河北等)考古学中条山的历史考证社会科学
北京艺术类戏剧和戏曲社会科学
上海艺术类剪纸社会科学
湖北音乐史音律传播溯源社会科学
辽宁社会学探索与美的关系社会科学
由此可见,随着高考命题自主权的逐步放开,高考语文测试步入了令人欣喜的多元化时代,在四川可能自主命题的形式下,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北京、天津、重庆的试卷,更应该重点关注这些科技文命题特点:
1.自然为主,兼及社科
在上述表格看来,命题领域主要是自然科学,但同时兼及社会科学,天津顾及二者。
2.题数不等,可能减少
各省市题型基本沿袭2004年模式,即总分是12分。4小题。但稳中有大变化:天津选用了两篇,领域涉及自然和社科。赋分高达18分,6小题,这种特殊情况应该对四川不会产生影响。相反全国卷3(四川等)由原来的4小题变成3小题,赋分减少到9分,这可能对四川命题起到导向作用,2006年可能会不变或者减少。
3.考试内容,多元格局
A,词句词义,词义为主
B,信息筛选,考查主流
C,文章理解,逐渐增加
D,推断想象,测试重点
二:关于2017年的高考科技文阅读的备考建议
(一):明确科技文考查重点
1、明确《考试大纲》的考查范围
社会科学类文章,常常指教育学、文化学、经济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自然科学文章,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及科技发明或发现方面的文章(包括一般的科普文章)。四川考生可能面临的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
2、明确科技文阅读的客观性
部分社会科学类文章偏重于主观情意的表达外,科学类文章的基本价值在于向人们传授新知识,传递新信息,偏重于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陈述,较少情感成分。
3、明确科技文内容的单一性
选文其本上一篇文章介绍一种新知识,新理论,内容不复杂,自然科技文主要是新科技、新发明的内涵、依据、特点操作程序、有关设意义及人们对新发明的评价等。如2005年重庆卷《仿生自动装置》属于生物学,内容只是介绍自动装置技术的原理,机器动物的优点、以及仿生自动装置的价值和前景等。天津第二篇选文《凡尔纳爆炸》属于地质学,内容只涉及“凡尔纳爆炸”有关内容。
(二)批露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出题陷阱
,2005年高考语文天津卷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说明文由往年的一篇增至两篇,题量由原来的四道题增至六道题,相应的赋分也增至十八分.。这样,我们在考试中的阅读量加大了。.所以,我们要提高在这部分的得分就必须准确掌握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出题陷阱,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阅读效率./p>
高考科技文阅读题的考点内容非常明确,在做科技文阅读题时,考生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还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才能很容易地识破陷阱,从而会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结合高考实例,我总结出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陷阱的以下十种主要类型
一、以偏概全(对句子的理解)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如2005年全国卷III第5题D项:“如果某机器具备了人类的重要品质,机器将享有人类所有权利。”这就是以部分替代整体。2005年全国卷I科技文“中条山的历史考证”的第5题A项仅仅强调中条山的山势特点,不能作为它“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的证据。
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所有”等,见到这些词时,就用笔划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二、无中生有(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如:2005年上海卷第2题的C项:“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丰富多样的剪纸图案,其价值就在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根据原文来看,其价值是适应现代需要。未提及“强烈的装饰性”,所以A项“强烈的装饰性”的说法文中没有事实材料,是凭空臆造的。
因此,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三、张冠李戴(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如:2005年天津卷第5题C项:“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C项将“显性文化”的帽子戴在“文化的浅显层次”上。
因此,考生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四、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如1999年全国卷第18题B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而与之相关的原文是:“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从心脏细胞中排出时,心脏就舒张。”两相对照,就可以发现选项恰恰是颠倒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2004年广东卷第10题的A项:“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根据原文,“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鲜叶的原色”是所有绿茶的一个共性特点,与“是茶叶中的精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作者未将六种茶比较。所以A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因此,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五、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2004年全国卷(四)第7题B项:“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而原文有“‘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领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根据原文,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补充”了军费之需。“补充”指“在主要事物之外追加一些”,因此,B项说“主要来源”则主次颠倒。
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六、混淆时间
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比如2004年全国卷(一)第10题A项:“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而原文中只是在“小鼠”身上实验,至于在人类身上得以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因此A项中“已经证实”就明显地设置了把“未然”当作“已然”这样的陷阱。
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来”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的混淆。
七、信息遗漏
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陷阱”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
如2004年全国卷(三)第9题C项:“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生太短,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对应的原文是:“适应这些化学药品所需要的时间应该用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人的一生太短暂,而它所要求的是若干个世纪。”相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答案C项少了“这些”这两个修饰语,而“这些”是指上文所说的“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而并非全部的化学药品。
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题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八、曲解原意
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9题,要求选出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答案D项“因雷击和虫害……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文中强调了灾难的严重,但没有强调人类对灾难已是“束手无策”,答案D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对于此类型的陷阱,要从整体上感知,在原文中准确寻找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找出语句含有的条件,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用信息,跳出命题人设置的陷阱。
九、指代不明
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
如1999年全国卷第18题C项:“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只要弄清楚原文第二自然段“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的“此”所指代的内容,就能判断C项是错的。因为,“此”指代“非冬眠动物”“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那么,与“非冬眠动物”这一特征“相反”,即冬眠动物在低温条件下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反而提高,这也就必将导致心脏的舒张加强。因此说“保持”“原状不变”就是不对的。
解答此类试题,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十、逻辑错误
主要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逻辑错误类型出题方式有两种。
一是条件不充分。
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10题A项:“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所利用。”此项推断依据是“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斯塔曼海……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新西兰、法国……减缓酸雨的发生”,但原文只是说曾给这三个国家带来过好处,并不能推断出“将被人类利用”的结论,条件不充分。
二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且必要条件。
例如2003年全国卷第10题的B项:“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原文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但不能反过来说,因为气候变暖与“滑雪运动”“台风袭击”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且必要条件。
十二、断章取义
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2题,题目是要求考生找出不用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作为这个题答案的C项是这样表述的:“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
十三、偷换概念
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3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古诗文中的“燕”并非现在人们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一概念。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3.无中生有
(三)解答科技文、社科文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一、筛选的要诀
筛选能力,指能够从阅读材料中选择出重要信息的能力。平常阅读,往往择要筛选材料所传输的信息。高考在解答选择题时,则依据题干的要求,判断命题者所列的从文中筛选出的信息选项的正误。
筛选信息,特别要注意筛选的依据。筛选的依据主要是筛选的目的和阅读的文本。
1.筛选的目的。
筛选的目的主要在题干中体现出来。
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题第18题的题干为“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这就规定了筛选的目的。为了准确地把握筛选的目的,对于题干,要注意推敲,切不可马虎从事。此题干中有三个要点:①“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尤其是“原理”;②“按照传统的看法”;③“符合文意”。
2.阅读的文本。
⑴依据题意,框定文本。
筛选信息时,要仔细推敲题目,准确把握题意,大体框定相关的阅读语区。例如,从《<物种起源>导言》中筛选出“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题目规定:A.是“两点认识”;B.认识“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那么,相关的阅读语区为文章倒数第二段。
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这是筛选的关键。有时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要仔细分析比较。
⑵对照文本,确定选项。
去伪存真,排除干扰项。所谓“伪”,或无中生有,或故意疏漏,或歪曲事实,或张冠李戴。试题可能会有意设置一些“伪”项,即干扰项。这就要求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采取对比、辨异等方法,把信息辨别、区分开来,即去伪存真,提炼出所需信息。
二、推断的要领
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高考的科技文和社科文的推断题,其前提出自文中,结论则往往在文外。
1.牢固掌握推断成立的依据。
考生解答推断题,重在分析推断能否成立,也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是否合乎常理。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10题(原文见“典例精选”《沙尘暴》)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在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造大自然。
其题干为“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选项C为“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在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其前提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其结论是“人类也就完全在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这一推断能够成立。其选项A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前提与结论是强加因果关系,此推断不能成立。
2.准确掌握推断不能成立的原因
高考推断题推断不能成立的具体原因:
⑴推断以偏概全。
例如,“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这只是部分现象,“被人类所利用”则是对全体的断定,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⑵推断混淆不同语气。
“或然”“必然”不分。有时,如果使用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推断可能成立,因为使用了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导致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例如,“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若改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在其他地区可能被人类所利用”,改为或然语气,限制区域,则能成立。
⑶推断不合常理。
例如,上一题的选项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不可能“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⑷推断与原文相悖。
例如,上一题的选项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造大自然。”文本引用歌德的名言“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意在强调“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加剧了沙尘暴,又在警醒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而选项的前提却歪曲理解了原文,推断自然也就同原文相悖。
总之,信息的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只有充分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明了命题人设置选项的陷阱,破译了干扰的“密码”,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作出理性的推断。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2002年全国高考题)
沙尘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然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之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虽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流量减少,沼泽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歌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也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生成速度。
【解析】
本题检测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要注意筛选的目的。对此,题干提到两点:“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尤其是“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其次,要对照文本,文本是这样表述的:“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流量减少,沼泽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这里反复强调的是“人为活动的干预”加剧了沙尘暴的灾害。选项A属古已有之的现象,并非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其余各项均属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
本题的答案为A。
筛选信息一定要紧紧把握筛选的依据。
【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2003年全国高考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
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未,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
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
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1。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解析】
这两题分别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推断能力。
解答第1题,紧扣筛选的依据——筛选的目的与阅读的文本,从题干“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看,这就规定了筛选的目的,特别是“最严重”三字至关重要。把握住了这一点,对读选项与文本,从段的尾句“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即可迅速地找到此题的答案为C项。解答第2题,对照选项与文本,联系常理,分析各选项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选项A的前提“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其中“从根本上”限制到位,结论“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能够成立。选项C的前提是“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依据文本与常理,结论“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能够成立。选项D的前提是“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其中,“持续”这一限制语用的非常恰当;依据常理,“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这一结论能够成立,“也许”表示推测语气,非常恰当。而选项B,在“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这一前提下,结论“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不能成立,因为,台风“经过”或者“近距离经过”日本,这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另外,在历史上,没有温室效应问题,台风也没有远离日本。
第1题的答案为C。第2题的答案为B。
解题时,紧紧把握筛选的要诀与推断的要领。
训练平台
(一)阅读《人类基因组研究》,完成习题。
有关人士认为,“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例如“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医学信息的空白又顽固地拒绝“泄露各自的秘密”。除了最先完成的22号染色体长臂中有3%被证明无法解读外,从那时以来完成的4号染色体也留有很多空白。此外,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据国外有关杂志报道,即使到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某些基因将被忽略不计。而蛋白质作为生命分子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又是迄今为止的研究中最难攻克的堡垒。
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种差别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目前,生物学家己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跟踪人体基因的变异,并藉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人类的大部分DNA都是“垃圾”,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的“大杂烩”。事实上,大量在维系细胞基本功能,如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状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例如一种古怪的取名为“声波刺猬”的基因,它对昆虫在成熟中的翅膀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相同的基因,在人的胚胎中则起着协调手臂生长和发育的作用。所以,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也就不足为怪了。例如鼠的基因与人极为相似,它的基因组一直被描述为探明人类基因组的“罗塞塔石碑”(即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线索的石碑)。此外,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因而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看来,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正是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动物。所以,有专家将基因比作砖块,“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
1.下列对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据国外有关杂志报道,即使到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很多基因无法解读。
B.“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
C.人类基因组草图只能描绘90%的基因组,因为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D.迄今为止的研究中,只有作为生命分子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蛋白质尚未攻克。
2.下列对“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
B.人与老鼠的基因极为相似,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就在于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
C.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动物。
D.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正是生物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佐证。
3.下列对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医学信息的空白依靠目前的科技无法解读。
B.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控制人体基因的变异,并藉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C.人类的大部分DNA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这说明“万物之灵”的人类的起源实际上也是很“卑微”的。
D.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科技发展可以使我们填补上草图中的空白,所有重要的医学信息便随之“泄漏各自的秘密”,人类便真正成为了自由的人。
B.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状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但重要的是各自的改良和组合,从而产生了复杂的人。
C.“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是指同是基因既可能构成低等动物,也可能构成人类。
D.人体解剖学使人们从宏观上了解自己,人类基因组计划则将使人们从微观上也就是说从根本上了解自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坛,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1.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纭。
B.“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2.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3.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参考答案
(一)
【思路】解答第1题,将A项的表述“即使到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很多基因无法解读”,与第二段中“即使到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某些基因将被忽略不计”,即可发现问题。C项的表述是:“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段的表述是:“除了最先完成的22号染色体长臂中有3%被证明无法解读外,从那时以来完成的4号染色体也留有很多空白。此外,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可见C项不当。D项的“只有……蛋白质尚未攻克”与原文不合。解答第2题,先看题干,题干指的是“不同物种”,而D项是“全人类”。解答第3题,采用对读法,文本的第三段的表述是“生物学家己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跟踪人体基因的变异”,而B项的表述是“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控制人体基因的变异”,因错用动词而改变了原意。第4题A项由“一旦科技发展可以使我们填补上草图中的空白”这一前提,推不出“所有重要的医学信息便随之‘泄漏各自的秘密’,人类便真正成为了自由的人”这一结论。
【解答】第1题的答案为B。第2题的答案为D。第3题的答案为B。第4题的答案为A。
(二)
【思路】第1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作者为“铜奔马正名”应从第三段开始,而B项的“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主要在段提及,所以不在“正名”范围。另外,原文也没说“马踏飞燕”“马超龙雀”跟铜奔马造型相合,所以B项错。
第2题也是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C项“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的证据,它与作者的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第3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能力。A项错误在于“从古到今”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原文只是举了“历朝”,并非“从古到今”,原文说“以燕喻良马”,而“奔腾如飞”原文中也有,但在列举诗文之前,是说明飞燕为何喻马的原因,而非“古今喻马之奔腾如飞”之意。B项中的“二句”只是指“紫燕跃武,赤兔越空”,而不指前句“紫燕光陆离”,从原文中自可分辨。C项错在“奔马速度快于飞燕”,原文中并没有申明奔马快于飞燕,只是想到“奔腾如飞”。只有D项是正确的,“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解4题考查推断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准确筛选与选项有关的已知信息,然后根据已知信息来判断推断的正误。为了批驳“此物应为‘飞廉铜马”’一说,针对敌论论据,作者以《四库提要》里对《三才图会》的评价为据来批驳。这里包含两点信息:a.《四库提要》比《三才图会》晚出,不然怎么评价;b.《四库提要》是权威性著作,不然不足以驳倒《三才图会》的说法。由此看来,A项推断正确。从第三段看,高诱注的《淮南子》,王逸、洪兴祖所注的《楚辞》,属我国古代典籍,这三人的注解与被注典籍一道流传,可见这三人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因而B项是正确的。“飞廉’’与“紫燕”“飞燕骝’’皆喻良马之神速,可见D项的推断是正确的。至于C项,在第三段中有这样一句:“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海兽、驾神兽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可见,“骑马的形象”也可能是神话,那么C项的推断是错误的。
【解答】1。B2。C3。D4。C
科技文阅读题的十大雷区
解答高考科技文阅读题的基本思路是“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综观2004年15套高考试卷中的科技文阅读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如下十大对应关系上:
一、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如:
有效阅读信息]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湖南卷第8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剖析]根据原文,藏医“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而B项却将其表述成了“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这就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二、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如:
有效阅读信息]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全国卷Ⅰ第10题)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剖析]根据原文,“把胰岛素基因转入胚胎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这项结果目前只在“小鼠”体内得以实现,至于在人类身上得以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所以A项“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的推断就犯了把“未然”误作为“已然”的错误。
三、先期与后期
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如:
有效阅读信息]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
[试题]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福建卷第9题)
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剖析]根据原文,“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是在“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在脉冲之后”。而C项和D项却将其理解成了“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这就犯了将“后期”误作为“先期和后期”的错误。
四、主要与次要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如:
有效阅读信息]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试题]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全国卷Ⅲ第7题)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剖析]根据原文,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补充”了军费之需。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补充”指“在主要事物之外追加一些”。所以,B项说“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就犯了将“主要”和“次要”倒置的错误。
五、选择与兼备
事物产生某种结果都有一定的原因或条件,有时这些原因或条件之间是选择关系,任何一个原因或条件都可产生这种结果;有时这些原因或条件是兼备关系,只有同时具备了才会产生这种结果。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将“选择”关系表述成“兼备”关系,有时将“兼备”关系表述成“选择”关系。如:
[有效阅读信息]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氦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氦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湖北卷第8题)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剖析]根据原文,无论采用“吸纯氧排氮”的方法,还是采用“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的方法,均可达到防止减压病的目的。所以,对防止减压病而言,这两种方法是选择关系(原文中有“也不会”的语言提示),而B项却将其误述成了兼备关系(有“并且”的语言提示)。
六、原因与结果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置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如:
[有效阅读信息]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广东卷第10题)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剖析]根据原文,“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鲜叶的原色”是所有绿茶的一个共性特点。绿茶“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鲜叶的原色”与“是茶叶中的精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保留了鲜叶的原色”的绿茶可能是“茶叶中的精品”,也可能不是。所以A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七、言此与言彼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时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有时题干要求从事物“此”方面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方面入手分析。如:
有效阅读信息]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不可缺少的。(第三段)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全国卷Ⅲ第8题)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剖析]根据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第三段说的是藏族也很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题干要求从“此”(宋朝统治者)入手分析,而D项却从“彼”(藏族)入手分析,这就犯了表述对象误判的错误。
八、肯定与否定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如:
[有效阅读信息]网格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试题]下列有关“网格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辽宁卷第7题)
D.网格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剖析]根据原文,网格协议是能使人们链接“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的,而且原文对此用了“甚至”一词。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甚至”指“提出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这就表明“网格协议能使人们链接‘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是“网格协议”的一个突出功能。而D项却将此判断为“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这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的错误。
九、客观与夸大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如:
[有效阅读信息]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湖北卷第10题)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剖析]根据原文,航天员在太空中能做到的是“向任何方向运动”,而B项却将其夸大为“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这就犯了夸大事实的错误。
十、有据与凭空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如:
[有效阅读信息]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上海卷第2题)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剖析]根据原文,《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羊城晚报》等3份中国报纸分别是以其日发行量270万份、186万份、150万份排在第9名、第18名、第20名。依据均为“发行量”,而且排行榜的名称也为“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均未提及“国际影响深远”,所以A项“国际影响深远”的说法就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
高考贵在知彼知己,深入探究高考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所在,一定会对我们快捷地排除干扰、准确地筛选答案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
(责任编辑:郭峰)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