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汇总2

2017-03-08 22:27:58 来源:精品学习网

   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实现的→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是自发的,不是在政府引导下进行的→可能会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经济现象。

  ②盲目性。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各自独立,分散的地位→不可能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决策必然带来盲目性→结果必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③滞后性。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资源配置的实现方式,决定了市场调节的一般过程是: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实现供求平衡→必然有一定的时间差。

  ⑶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

  ①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 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③ 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两级分化。

  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个考点有三个知识点

  知识点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⑴经济关系市场化

  ⑵企业行为自主化

  ⑶宏观调控间接化

  ⑷经济运行法制化

  知识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把握这个含义应注意:

  ①:一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市场经济,必然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②:二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运行。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二者运行的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政策包括:

  A:“先富带后富”政策;

  B: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等调节收入分配走向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效。

  知识点3:加强宏观调控

  ⑴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⑵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及手段。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手段:

  A:经济手段

  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表现:经济手段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最常用的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B:法律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作用:通过立法,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障经济秩序协调发展。

  C:行政手段:

  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注意: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协调,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也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使用,否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⑶三个手段之间的关系

  ①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②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责任编辑:康彦林)

分享“高一政治: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汇总2”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