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知识点讲解
2017-02-15 15:57:19
来源:精品学习网
为了帮助大家能够对自己多学的知识点有所巩固,下文整理了这篇2017年高考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区位含义
|
绝对区位
|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
相对区位
|
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
|
区位因素
|
自然环境因素
|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是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
|
社会环境因素
|
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方式等(影响力不断增强)
|
区位选择
|
方法
|
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
|
实质
|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
区位变化因素
|
差异
|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
影响
|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
3、下列农业类型单位产值的排序: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4、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地区
|
泰国湄南河平原
|
澳大利亚南部
|
区位条件
|
自然条件
|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种植
|
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适于小麦种植和放牧
|
社会经济条件
|
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水平低
|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
|
生产状况
|
农业景观
|
水田广布
|
牧场和麦地广阔
|
农业结构
|
种植业为主
|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
经营方式
|
小农经济
|
大规模家庭农产
|
产品用途
|
自给农业
|
商品农业
|
地域类型
|
水稻种植业
|
混合农业
|
5、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
举例
|
自然因素
|
气候
|
光照
|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
|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
新疆的棉花和水果
|
热量
|
珠三角三季稻、松嫩平原甜菜、青藏高原青稞
|
水源
|
年降水量<250mm中灌溉水源丰富的地区
|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成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
河西走廊粮棉、南疆棉花、尼罗河流域、中亚地区
|
地形
|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
平原的耕作业
横断山区、五台山垂直农业
|
土壤
|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
|
酸-茶树、柑橘;碱-甜菜、枸杞;黑龙江大豆
|
社会经济因素
|
市场
|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
|
城市郊区的奶牛、花卉、蔬菜
|
交通运输
|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
阿根廷畜牧产品出口、荷兰鲜花出口
|
政府政策
|
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直接干涉农业生产
|
适应政府决策,在政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
耕地红线,基本农田
|
机械
技术
|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
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
|
日本农业的小型机械化、
温室农业
|
劳动力
|
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
水稻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
|
环境因素
|
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益
|
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区
|
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
|
6、区分几个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有因素(条件)。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没有这种因素就没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如珠三角基塘农业的地形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要许多条件,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均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则既是。如西北地区的限制性因素是水。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农业分类: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各种地域类型。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粗放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资金)、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农业)。
根据农业投入的多少,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根据农产品的用途(或农业商品生产率的高低),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地区属中低纬度,热量条件较为优越,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大,但地区分布不均;
3.土地资源总量不少,但是山地多,干旱区面积大,中低产田比重高;
4.农耕史悠久,耕地质量好,但后备资源不多;
5.物种资源丰富。
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人均农产品拥有量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常有很大波动;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林牧渔业没有全面发展,林渔业比重小,各地农业发展不均衡;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区位和布局的异同:区位强调客观存在,布局强调主观安排。
区位因素除了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外还包括市场、政策等因素。
以上就是育路网的编辑为各位考生带来的2017年高考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知识点,希望给各位考生带来帮助。
(责任编辑:卢雁明)
分享“2017年高考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知识点讲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