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史)
历史是,也本应是爱国主义的基石,是实实在在的对祖国的爱,而不是充斥于胸而束之高阁的那种爱国主义。以下是育路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考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育路网一直陪伴您。
考点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北宋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北宋,宋太祖。
2、结束分裂: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方针;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①宋太祖解除禁军(国家正规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②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③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④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⑤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⑥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2)集中行政权——①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②在地方上: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
(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①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②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了中央。
2.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①结果: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影响: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
北宋科举制的完善: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②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③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④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
考点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②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
2.农民的反抗斗争:宋仁宗时,农民不断起来反抗,遍及中原边地。
3.冗官、冗兵、冗费:①北宋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局面。②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造成兵员剧增,形成冗兵局面。③伴随冗官、冗兵,再加上每年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④宋仁宗时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4.辽、西夏的威胁
二、庆历新政——①、目的:摆脱危机,巩固统治。②、新政开始:1043年,宋仁宗,范仲淹;中心—整顿吏治。③、新政内容:严格官吏升迁考核;限制官僚子弟亲友恩荫做官;加强各级官员保举、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④、结果: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改革措施也被废止。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主要内容
理财措施——①、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②、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③、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④、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⑤、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人也有增加。
军事措施——①、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这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②、将兵法。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这就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教育措施: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②、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受官,以资鼓励。这就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2.变法的成效:①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②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③军事实力有所增强。④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变法失败的原因:①新法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③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④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
4.评价:①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②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考点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和与宋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契丹兴起:秦汉时为东胡的一支;原居辽河上游一带。唐末,中原人民迁到长城以北,带去先进技术;契丹人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
2、阿保机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916年建国,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936年,耶律德光从后晋获取幽云地区;改国号“辽”。
3、蕃汉分治:“蕃汉分治”制度——①、背景:辽统治区,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②、目的:为了适应上述不同情况,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③、内容: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④、特点:“因俗而治”;⑤、实质:阶级统治。
二、宋辽的和战:
1、宋初:太宗夺取幽云地区失败,转入“守内虚外”(对外防御,主要防范人民)。
2、澶渊之盟: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史称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形成,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宋辽边境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1、西夏建立:羌族一支,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1038年,元昊称帝,都兴庆,史称西夏。仿唐宋制度文化:仿唐宋制度设中书省、枢密院;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
3、夏宋关系:战争损失,元昊请和。1044年议和,北宋册封“夏国主”,给夏岁币,重开边贸,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四、金的建立和灭辽、北宋:
1、金的建立: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114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取得初步的胜利。抗辽斗争性质属于正义。1115年,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2、猛安谋克制——①演变:氏族部落组织→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②性质:是兵民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③内容: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④作用: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3、金灭辽:联宋攻辽,1125年,俘辽天祚帝,灭辽。
4、金灭北宋:东京保卫战,李纲。1127年,徽宗、钦宗,“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五、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来定都临安(杭州),是为宋高宗。
2、北方抗金:太行山的“八字军”。
3、岳飞抗金:“连结河朔”方针;1140年,郾城大捷。被高宗、秦桧杀害。
4、绍兴和议——①时间: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②内容:规定疆界: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当时,宋高宗的年号为绍兴,史称“绍兴和议”。③南宋与金对峙:绍兴和议使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确定下来。宋金之间后又进行了几次战争,金始终不能灭亡南宋,双方处于均衡状态。金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
考点四、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蒙古的兴起:
1、蒙古兴起: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铁木真打败周围各部,统一蒙古高原;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
2、扩张战争: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灭西夏、金;招降吐蕃,占大理。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忽必烈定都燕京(今北京);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1276年占临安,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三、元朝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①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②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③唐朝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④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
l、中央——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同时直接管辖河北、山西、山东。②、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③、御使台:最高监察机关;④、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既是中央机构,又兼地方行政职能)
2、地方: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对后世影响深远【省的建置沿用至明清、当代。重要行省:北—岭北;东北—辽阳;江浙(辖闽浙台);湖广(包南海诸岛);西南—云南】。
考点五、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一、科学技术: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
⑴、印刷术:① 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②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③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升晚了四个多世纪。④用西夏木活字印刷的佛经,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⑵、指南针:①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②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③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⑶、火药:①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②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③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④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⑤金的火器制造较发达,金军曾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2、北宋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⑴沈括的突出贡献是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十二气历”,有利于农事安排。⑵沈括的《梦溪笔谈》,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⑶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5、元代的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②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③主持编定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二、理学和史学:
1、理学——⑴.理学是宋代的哲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⑵.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2、史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通史,战国—五代。
三、文学:
1、五代的“词”:南唐李煜最杰出;风格柔糜、哀婉。
2、宋词繁荣——⑴、原因: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队伍的扩大;阶级、民族矛盾尖锐,要求抒发感情。⑵、著名词人:苏轼:北宋豪放派,《赤壁怀古》;柳永:北宋婉约派,市民气息,《雨霖铃》。李清照:两宋之交婉约派,委婉清新。辛弃疾:南宋豪放派。《书江西造口壁》。E陆游:南宋,豪放、婉约兼具;《钗头凤》(陆游是著名词人也是著名诗人)。
3、话本:适应商品经济和城市发展的世俗文学;口头传授,记录整理;影响后世小说戏剧。
4、元曲: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组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散曲—北方流行歌曲。关汉卿是元代剧作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揭露封建黑暗。
四、绘画艺术:
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风俗画增多;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第六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
由盛转衰——明清(鸦片战争前)
考点一、明朝的统治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南京),大明,为明太祖,建年洪武。
2、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⑴、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⑵、措施:调整中央和地方官职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改大都督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制约,都督掌统兵权,兵部掌调兵权,互相牵制;战时皇帝临时任命将领。
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监察和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政。三司相互制约,大全统归中央。
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1、《大明律》: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经济立法;“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2、特务统治:锦衣卫掌缉捕、刑狱,监视、侦察官民,直属皇帝。先后设东厂、西厂,宦官统领,皇帝控制。
三、八股取士——⑴、目的:控制思想;⑵、特点:从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尚书、周易、诗经、春秋左传、礼记)命题,禁止个人见解;文体八个部分为“八股”。影响:①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思想。②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③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④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藩王势力膨胀,建文帝削藩,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夺取皇位,1403年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2、营建北京:蒯祥主持;1421年建成迁都;宫城(紫禁城)—皇城—京城;中央官署在京城南部。迁都北京原因是为了加强北方的军事防御力量。
考点二、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1、建州女真:明初设奴儿干都司,辖建州女真等部;
2、努尔哈赤统一:明后期统一女真各部;筑城、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
3、八旗制度——①演变:→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②性质:是兵民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③内容:按军事组织编制女真人,兵民合一,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④作用:促进女真族社会的发展,巩固努尔哈赤统治地位。
3、建国:1616年,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后金),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
4、改号: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金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二、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1644年,吴三桂降清,多尔衮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开始。20多年后完成统一。
三、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1、清初沿用明内阁、六部。但仍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贵族组成,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决定军国大事,使皇权受限制。为加强皇权,康熙时设立南书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相互制约。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2、军机处——①目的:为加强皇权,雍正帝设立军机处。②组成: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③机制: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旨意,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众皇帝指挥。④影响:军机处的设置是清朝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加强了皇权,标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四、文字狱:
1、目的:压制汉民族反清思想,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加强专制集权,巩固清朝统治。
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专制集权,巩固清朝统治。但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考点三、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⑴、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入田亩,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来收税。⑵、目的:缓和社会矛盾。⑶、特点:纳银代役。⑷、性(实)质: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⑸、作用: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2、更名田和固定丁赋: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土地归耕种者所有,曰“更名田”; 1712年,清政府规定康熙五十年(127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3、摊丁入亩——⑴内容: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⑵、作用: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物品种推广(棉花推向江北;引进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粮食产量大增);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三、手工业的进步:工具革新;技术提高、种类增加;分工细密;规模扩大、产量提高;新生产关系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四、资本主义萌芽——①、产生:明中后期,在江南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②、标志: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③、发展:清代规模扩大;分工细密;部门和地区增多。④、特点:缓慢,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⑤、缓慢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剥削沉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市场狭窄;地主商人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资金缺乏,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⑥、影响:标志封建制度在经济上走向衰落。
五、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1、商品经济活跃: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商贸城市;出现了如北京、南京等数十座商贸城市;江浙地区农村工商业市镇兴起。
2、外贸状况——闭关政策:禁止国人出海,限制外商来华。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保守、落后。
考点四、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特点:中央与地方、边疆关系加强空前;版图最终奠定,各族形成不可分离关系。
一、同蒙古、新疆地区关系的加强:
1、明与瓦剌、鞑靼关系——①前期:明代散居内地的蒙古族与其他民族逐渐融合。草原上的蒙古族分为瓦剌、鞑靼两部,威胁北疆;永乐年间瓦剌、鞑靼首领接受明封号,相对安定。②中期:瓦剌进逼北京,明修长城;③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修好,为顺义王,封贡互市。
2、清初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管辖:①明末清初,蒙古分裂为漠南、漠西、漠北三部。②入关前,清采取“联蒙制汉”方针,漠南归属,漠西、漠北臣服。③17世纪中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清军进行约70年的斗争,终于在1757年,乾隆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蒙古各部。
3、平定回部:1757年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被迅速平定,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4、土尔扈特回归: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率领下回归祖国,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二、同西藏地区关系的加强:
1、明朝管辖:①明时称西藏为乌思藏,设卫所,任藏族人为官吏,赐印信、征贡赋;②建立僧官制度,由朝廷封赐任免,最高僧官是法王。整个明朝,西藏各教派都一心拥护中央。
2、清朝管辖(政教合一):①更密切。确立册封制度,顺治帝正式赐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赐予五世班禅。②雍正时,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中央对西藏管辖加强。③建立金瓶掣签制度。灵童“转世”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利。
三、“改土归流”和台湾府的设置:
1、土司制度:明在西南设宣慰司、土知府,土司可世袭;但要忠于朝廷,纳贡赋。
2、明改土归流:明成祖永乐年间,平定两个宣慰司叛乱后,改设贵州布政司;取消土司衙门,朝廷派流官直接统治;贵州成为省级单位。
3、清改土归流——①条件: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条件。②实行:1726年雍正帝在西南(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大量委派流官取代土司,基本完成改土归流。③意义:加强对西南统治;改变当地落后封闭和割据纷争状态;促进民族交流和经济文化交流;D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4、台湾府的设置:1683年施琅进军台,台湾纳入清版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边防。
四、清朝疆域——①疆界:葱岭—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外兴安岭库页岛—太平洋—台湾钓鱼岛赤尾屿—南海诸岛。②区划:18省;5将军(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2大臣(西藏、青海);省级共25,内蒙古盟旗。③官职机构:省级(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考点五、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特点:①从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到转向闭关锁国(转向闭关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制度衰落;自然经济主导;君主专制,人民反抗;外来侵略)。②中外矛盾日趋尖锐,发展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③西学东渐。
一、郑和下西洋:(1405-1433)
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海外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需求。
2、过程:七次;亚非30多国;最远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输出丝、瓷、茶;输入珠宝、香料、药材;使臣友好往来。
3、意义:中国历史上空前主动外交;B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比新航路开辟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先驱。
4、局限: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贸易;不计经济效益,造成巨大负担;随国力衰退,悄然结束。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开始,日本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中期罢市舶,严厉限制私人海外贸易,致使沿海奸商勾结倭寇,倭患愈演愈烈。
2、戚继光抗倭:1555年戚继光到浙东抗倭,台州大捷;福建、广东,俞大猷抗倭;1565年,基本肃清。
3、意义:有利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租占澳门:1553年借地晾晒,后租借暂居贸易,筑城垣、设官署,派军队,长期租占。
2、主权问题:明政府始终掌握领土主权;澳门属香山县管辖,设守澳官,并驻军。
四、郑成功收复台湾:
1、收复:明末荷占;1661年郑成功出兵,1662年收复台湾。
2、开发:郑氏三代经营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五、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雅克萨之战:明清之际俄侵占我国雅克萨、尼布楚。康熙派军于1685年、1686年两次在雅克萨打败侵略军,俄国军队被迫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2、《尼布楚条约》——①签约:1689年,经过平等协商,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界约。②内容意义: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考点六、明清时期的文化
明清科技发展特点:传统科技世界领先,集大成科学巨著相继问世;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戏剧、小说);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西学东渐。
一、明朝科学巨匠和巨著——①、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东方医药巨典。②、徐光启:《农政全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西方水利技术。③、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地理巨著,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④、宋应星:《天工开物》,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收录外来技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进步的思想家(明清理学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早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潮也出现。出现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 ——⑴、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否认孔子权威;揭露道家虚伪。是反封建的思想先驱;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民主性。⑵、黄宗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提出“工商皆本”主张;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⑶、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天下郡国利病书》反对君主专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踏实学风。⑷、王夫之:①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②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③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三、明清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最早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最早农民起义题材长篇小说。《西游记》吴承恩,明,浪漫神话小说。《红楼梦》:曹雪芹、高鹗,清,批判封建,古代最优秀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清,揭露科举腐败、讽刺小说。《聊斋志异》蒲松龄,清,借神怪批判封建、文言短篇。
四、类书、丛书的编纂:
1、类书:①《永乐大典》明成祖,解缙;②《古今图书集成》,清,现存最大的类书。
2、丛书:《四库全书》乾隆,纪昀;最大丛书。
五、西学东渐:
1、开始:A16世纪后期,意大利,利玛窦北京传教;
2、特点:尊重中国文化,传教与宣传科学结合。
3、交流: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传入;中国儒学、道教传出。
4、积极引进:徐光启等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与传教士合译科技著作。
最后,希望育路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考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责任编辑:郭峰)
分享“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史)”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