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解析题
小编为您整理了高一历史知识点,方便广大网友查阅!希望各位同学,能从中得到想要的知识。
非选择题
1.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田家英告诉我,他走过多少农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掺相,像遭过一场抢劫后的情景。在这个大队里,不仅没有看到耕畜,而且全队没有一只家禽。当食堂开饭的时候,人们眼巴巴盯着的是大锅里的稀粥,因为每人每天平均只有4两或者3两米。当调查组的同志们端起自己的稀粥时,一口也吃不进,并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在我们面前一群孩子正伸出他们的空碗,你怎么能咽得下?!只好把粥分到这些空碗里,大锅无法填饱群众的肚子,不少人靠作绿肥用的红花草充饥。
——《大饥荒》,《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红旗出版社,1994年
材料二 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他们的助手。在积极办好集体经济,不妨碍集体经济的发展,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人民公社社员可以……耕种由集体分配的自留地。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归社员家庭使用,长期不变。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二卷
材料三 农业生产前两年连续增产,今年又获得了更好的收成,达到了过去较高年份的水平。据估计,粮食、棉花、烤烟、甘蔗、猪、羊等主要农业牧业产品的产量,都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即1957年的水平。……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品种、质量出现了新的跃进。196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预计比1963年增长15%以上,比1957年有了很大的增加。铜、石油、化学肥料、水泥、汽车、棉纱、食糖、卷烟等主要工业产品,1964年的产量都比1963年增长了20%以上。……商品供应状况显著改善,物价稳定,财政收入平衡,货币信用提高,对外贸易有较大发展。最近几年,城乡人民生活都逐步有所改善。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描述的“大饥荒”的景象发生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境?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2.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材料与解析P132材料二)各级党要狠抓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克服资产阶级派性,落实党的政策。大家讲路线,讲党性,讲大局,讲团结,讲纪律,有力的促进了安定团结,发展了大好形势。上半年全国客货运输列车的正点率逐步上升,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支援农业、支援钢铁生产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重点物资的运输任务都完成得很好。全国20个铁路局中,有齐齐哈尔、哈尔滨、吉林、锦州、北京、太原、柳州、成都、西安和乌鲁木齐10个局,做到了时间过半,完成全年任务过半。
——《全国铁路一九七五年上半年货运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人民日报》1975年7月29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67年、1968年这两年的国民经济状况与1966年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1975年上半年全国铁路运营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是怎样取得的?为什么会在这一年取得这样的成绩?
非选择题
1.(1)①发生在1959~1961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②这一时期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农村大办人民公社,农民的一切财产在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农民的自留地、家畜等归公社所有。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大饥荒”的出现。(2)面对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农村鼓励发展家庭副业,增加产品和社员收入,分配自留地归社员家庭耕种,长期不变。这些措施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2.(1)①工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收入逐年下降。②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1967年、1968年,社会动乱有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迅速扩展到生产领域,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经济工作机构陷于瘫痪,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规章制度被废除,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2)①全国客货列车的正点率逐步上升,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各项运输任务完成很好。全国20个铁路局中有10个做到了时间过半,完成全年任务过半。②各级党委狠抓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克服资产阶级派性,落实党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安定团结,发展了大好形势。③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责任编辑:李江涛)
分享“高一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解析题”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