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随堂测试

2017-01-15 23:22:00 来源:精品学习网

   小编为您整理了高一历史知识点,方便广大网友查阅!希望各位同学,能从中得到想要的知识。

  1.(2014·高考安徽卷)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解析:本题以列宁论述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并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当时苏俄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并不是农业税,A项错误;C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材料中说明苏俄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制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是严重脱离现实的表现,故选B项。

  答案:B

  2.(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本题以1928年苏联工业建设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的工业化,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苏联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3.(2013·高考广东卷)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解析:“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项。

  答案:A

  4.(2013·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解析: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这则材料是1922年颁布的粮食税之后的进一步对农业的改革,故选C项。

  答案:C

  5.(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地解决谷物问题,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故选D项。

  答案:D

  6.(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解析: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

  答案:B

  (责任编辑:李江涛)

分享“高一历史:《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随堂测试”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