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

2017-01-14 21:20:06 来源:学习啦

   地理课本中每章节的知识点都是考试中可能出现的考点,复习要全面。下面是育路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 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 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 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E.水资源污染严重(错)

  (2)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风力作用 。

  (6)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7)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原因是:

  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8)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9)新建和山西荒漠化的面积及原因比较:

  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10)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

  ②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

  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

  ④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11)西北地区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呈环状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绿洲上;

  主要区位因素是:水源

  关于沙尘暴

  (1)呈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①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部分地区少于200毫米)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人文地理环境: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集中 ;交通不便; 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 。

  (责任编辑:彭海芝)

分享“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