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达标练习

2017-01-13 17:00:38 来源:高考帮

   小编为您历史了高二历史知识点,方便广大网友查阅!希望各位同学,能从中得到想要的知识。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的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打破④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下面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3、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4、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6、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 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 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D. 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7、“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的思想基础

  8、诸子百家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9、孔子核心思想是“仁”,这种思想( )

  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 ②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④在当时受到普遍认可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②③④

  10、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

  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11、“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

  1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段对话表明孔子在

  政治上主张( )

  A.“有教无类”   B.贵贱有“序”   C.“仁者,爱人”     D.“克已复礼

  13、孔子自称“三十而立”对“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成为主持祭祀的儒士 B.创办私学成功 C.在鲁国从政,取得巨大成功 D.整修六经

  14、孔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

  A.分封制的崩溃 B. 劳动者地位的提高

  C. 教育向民间普及 D.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旧矛盾尖锐

  15、结合史实思考:孔子编订《诗经》时为何不选赵国的诗歌( )

  A.赵国偏远,孔子不曾到过 B.赵国和鲁国在当时是敌对的国家

  C.孔子游说赵国时,赵王对孔子非礼 D.当时诸侯国中没有赵国

  (责任编辑:李江涛)

分享“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达标练习”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