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课后习题答案1

2017-01-11 21:11:17 来源:精品学习网

   小编为您整理了高一政治知识点,方便广大网友查阅!希望各位同学,能从中得到想要的知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一天,三个乞丐躺在街角,谈起各自的理想。乞丐甲说:“我的理想是每天能填饱肚子,用别人施舍的衣物抵御冬天的寒风。”乞丐乙说:“我的理想是像有钱人那样,配一个最新款手机,随时和乞丐兄弟们保持联系。”乞丐丙说:“我的理想是存钱买豪华别墅,然后就可从容地坐在自己别墅前的空地上讨钱了。”这说明(  )

  ①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其选择的人生道路也不同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④人们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材料没有涉及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的人生选择,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③排除。

  答案:D

  2.2013年5月30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新任县委宣传部长培训班学员座谈时强调,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和载体,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使之成为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样强调是因为(  )

  A.正确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B.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C.社会意识总是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的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解析:本题考查先进社会意识的作用。A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C说法错误,D与题意不符合。B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B

  3.列宁曾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津津乐道地赞赏美妙的奴隶生活并对主人感激不尽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人的思想意识有巨大差异,说明了(  )

  A.社会意识并不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不同的阶级立场

  D.价值选择总是因人而异的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三种人的思想意识有巨大差异,这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故选B;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A错误;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但即使处于相同的阶级立场,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C排除;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D错在“总是”上。

  答案:B

  4.河北青县农村,通过创新5种土地流转模式(土地合作经营模式、专业大户承租经营模式、同类农产品生产集聚模式、中介或其他经济组织整体招租模式、委托发包方统一进行土地流转模式),在3年内已累计流转土地9.49万亩,不仅振兴了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而且让全县农民品尝到了更多丰收的果实。这说明(  )

  ①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得到解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的作用、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等知识。通过创新5种土地流转模式,振兴了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体现了①③;②不符合题意;④与事实不符。

  答案:C

  5.为了依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的创造活力,2013年7月,国务院对有关行政法规进行了清理。经过清理,废止了《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并对25件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上述做法(  )

  ①有利于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③有利于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④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等知识。材料没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③排除;④错在“直接”上。材料中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对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①②符合题意。

  答案:A

  6.甲和乙合开了一家蛋糕店。开始时,两个人分别做蛋糕,甲一天做20个,乙一天做25个。后来两人分工,一个制作坯子,一个加工成型,一天可以做60个蛋糕。这个小事例表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D.办事情应当从实际出发

  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两个人分工合作制作蛋糕这种生产关系适合了生产力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

  答案:C

  7.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在湖北调研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战略部署。一定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部署。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在于(  )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 ②通过改革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改革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的有关知识。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①错误;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错误。②③说的是改革的作用,符合题意。

  答案:B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不是立法任务的完成,更不是终结,而是我国立法工作的新起点。站在这个新起点上,抓紧修改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有(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材料的主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不是一个终点,体现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也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②③当选。法律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当选。

  答案:A

  9.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  )

  ①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②只在阶级社会中才存在 ③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④有力地驳斥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故选①。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也有力地证明了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唯心史观是错误的,故选③④。②错误,不选。

  答案:D

  10.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成为第一要务,和谐稳定成为重要目标。由此可见,发展成为第一要务(  )

  ①是由阶级矛盾的变化决定的 ②是由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的 ③是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④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发展成为第一要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选②④。因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和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这是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①③错误。

  答案:D

  11.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列图示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反作用上层建筑

  B.社会历史发展――→依靠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依靠 实践

  C.社会实践――→推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 社会历史发展

  D.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解决方式反作用阶级斗争????解决方式反作用改革

  解析: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D错误。应选。

  答案:D

  12.李大钊曾经说过,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作指导,通过革命实现经济结构的改造。上述材料反映了(  )

  A.阶级是人类社会一种永恒的现象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阶级分析法是矛盾观点在阶级社会中的运用

  解析:“通过革命实现经济结构的改造”,反映了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故选B。AC本身错误,不选。D与题意不符,不选。

  答案:B

  (责任编辑:李江涛)

分享“高一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课后习题答案1”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