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文化与文化景观随堂检测

2017-01-11 14:18:35 来源:高考帮

   小编为您整理了高二地理知识点,方便广大网友查阅!希望各位同学,能从中得到想要的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饮食文化向美洲的传播属于(  )

  A.迁移扩散 B.扩展扩散 C.文化传承 D.等级扩散

  【解析】 文化扩散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和迁移扩散,据其特点,能创造新文化区的、距离远的为迁移扩散。中国饮食文化向美洲传播就属于迁移扩散。

  【答案】 A

  2.下列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影响的是(  )

  A.坎儿井 B.陡坡梯田

  C.发菜批发市场 D.围湖造田

  【解析】 坎儿井是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陡坡开发梯田,不利于保水、保肥,不便于机耕,且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发菜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草原,一般长在草原上,因发菜谐音“发财”,每年进入内蒙古搂发菜的人10万人以上,搂1千克发菜要以破坏2.7公顷草地为代价;围湖造田会使湖泊缩小。

  【答案】 A

  3.下列不属于世界文化源地的是(  )

  A.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 B.中国的黄河中下游

  C.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D.埃及的尼罗河下游

  【解析】 人类文化的起源地,应当是灌溉农业发展最早的地方。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地处赤道附近,气候湿热,人类文明活动发展较晚。

  【答案】 A

  4.下列有关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宗教是一种简单的文化事物

  B.宗教是一种物质文化现象

  C.宗教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D.每个民族在不同发展历史时期只能有一种宗教

  【解析】 宗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的每个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不同程度地信仰不同的宗教,因此,宗教又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的社会意识形态。

  【答案】 B

  5.下列事物属于文化景观的有(  )

  ①黄果树瀑布②苏州园林③八达岭长城④黄山云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区别。自然景观是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者未受人类影响。后者是人类活动创造的产物。

  【答案】 B

  6.“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

  A.传染扩散 B.刺激扩散

  C.等级扩散 D.迁移扩散

  【解析】 以上三点是我国老一辈革命家,根据马列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符合刺激扩散定义。

  【答案】 B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安门广场是一种文化景观

  B.火车不是文化景观,刚刚进了博物馆的我国最后一台蒸汽机是一种文化景观

  C.泰山及泰山顶上的南天门都是文化景观

  D.文化景观可以成为旅游资源

  【解析】 A项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精神活动的产物;B项火车是文化产品但不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放在博物馆中展览属文化景观;C项中泰山是自然景观。

  【答案】 C

  8.我国下列语言文化区的分布,正确的是(  )

  A.吴语——江苏、上海 B.赣语——江西南部

  C.闽语——福建及广东东部 D.客家语——福建、浙江、江西交界处

  【解析】 考查我国境内主要语系的分布。

  【答案】 C

  9.下列文化事物或现象受自然环境影响比较明显的是(  )

  A.傣家竹楼 B.龙门石窟

  C.抗震纪念碑 D.科技博物馆

  【解析】 西双版纳傣家竹楼,人们以当地盛产的竹子作为建筑材料,并采用“高脚”形式。与当地湿热环境相适应,都反映出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 A

  10.不是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的是( )

  A.物质性 B.空间性 C.功能性 D.时代性

  【解析】 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答案】 A

  11.在各种文化景观中,能最集中、最突出地反映人类文化特征的是(  )

  A.城市 B.农田 C.牧场 D.养殖场

  【解析】 文化景观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将原始的自然环境加工改造而成,它基本保持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如:农田、牧场、养殖场;第二种是将原来的自然环境根据人类所需,基本上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能最集中、突出地反映出人类文化特征。

  【答案】 A

  12.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历史由长到短的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C.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D.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解析】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初的巴勒斯坦地区。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6世纪到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答案】 A

  13.下列有关文化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表层与精神文化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

  B.下层物质文化是上层精神文化的基础

  C.下层物质文化较上层精神文化变化快

  D.精神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解析】 在文化结构简图中,位于下层的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位于上层的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B、C、D项说法正确。

  【答案】 A

  14.下列为典型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是(  )

  A.乐器 B.地名 C.寺庙 D.法院

  【解析】 考查学生对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的理解。

  【答案】 B

  15.下列文化景观作为自然环境指示物的是(  )

  A.龙王庙的分布 B.清真寺的分布

  C.基督教教堂的分布 D.关帝庙的分布

  【解析】 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指示性较好。

  【答案】 A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成为民俗民风的大观园。境内地势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山川河谷相间,形成许多著名的旅游景观,如路南石林、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湖面广阔的滇池等。近年还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了世界博览会,建起了世界博览园。

  (1)路南石林属于典型的_____________地貌,这种景观宜_____________观赏;西双版纳有_____________景观,观赏时要注意领略这里________________;滇池属于自然景观中的_____________景观,其观赏宜___________;世博园是旅游资源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

  (2)昆明市建“世博园”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3)“泼水节”不是一种文化,而是一种文化景观,这样表达对吗?为什么?

  (4)西南地区的“吊脚楼”是一种(  )

  A.精神文明 B.文化系统 C.物质文化 D.文化景观

  “吊脚楼”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5)云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旅游资源及其欣赏、环保、文化及文化景观的概念等知识点。解题关键有以下几点:①要正确辨别旅游资源按属性的分类,把握各种旅游资源欣赏要领。

  ②要能结合实际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并且从中认识旅游活动中人地关系的协调。③要正确区别文化、文化景观、文化系统的概念,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 (1)喀斯特 置身其中 人文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水文 登高眺望 人文景观

  (2)①昆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四季如春,素有“春城”之誉;②昆明是云南省会,地区接待能力强。③昆明又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国际航空港,近年来兴建的南昆铁路使其与北部湾沿海连通,并且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故其交通通达性强;④昆明所在云南省有“植物王国”“民族大观园”之称,又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的地域的组合好。

  (3)不对。文化景观具有空间性、时代性和功能性三大特点。“泼水节”因其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具有稳定性或固定性,因此,“泼水节”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文化景观。

  (4)CD 自然环境

  (5)保护旅游资源和背景景观。

  (责任编辑:李江涛)

分享“高二地理:文化与文化景观随堂检测”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