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香港回归的世界影响
香港回归的世界影响:
香港主权移交是香港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对香港政治影响深远。主权移交前,香港人对中国大陆政权的恐惧带来了移民潮,曾一度造成人才及资金外流;另一方面,主权移交后加速了中国和香港两地在经济及社会上的融合。香港主权移交也标志着英国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最光辉的“日不落帝国”时代的终结。
主权移交也为香港本身带来不少变化,殖民地时期的名称需更改外。1997年7月1日后,所有政府机构改为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肖像从硬币、邮票和政府办公室除去,但主权移交前的所有纸币及硬币至今仍然流通,大量市民曾经收集“女王头”硬币而引起硬币荒;邮票上则改印“中国香港”。所有政府机构及组织皆除去“皇家”的称号,例如皇家香港警察及英王御准香港赛马会,只有皇家香港游艇会保留原名。原香港总督的官邸港督府改名为香港礼宾府,但首任行政长官未有迁入居住,至曾荫权才迁入居住。在法律文件中,本来用上“皇家”(Crown)的地方,改称“国家”(State);被委位为御用大律师(Queen's Counsel)的大律师,则改称资深大律师(Senior Counsel),法院名称也作了一些改动。除此以外,几乎全部以英国王室成员、政府官员或地方命名的香港地方、街道及建筑物,例如:皇后大道、维多利亚港、弥敦道等,仍然保留旧有名称,维多利亚公园亦依旧保留了维多利亚女王雕像。香港政府公函的英文本来用上On Her Majesty's Service,改成On Government Service,中英文排列次序亦由“英中”改成“中英”。
一些与英国和香港有关的公众假期,例如:英女王寿辰、香港重光纪念日被取消,新加上的假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国际劳动节、佛诞等。
首任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大会上致词以及首份施政报告中表示积极推动“母语教学”政策。1998年新学年开始,大部份公营中学被强制改以中文作为教学语言(粤语授课),当局只同意保留114间英文授课中学,但英语仍然是中小学校的必修科,而部份学校亦开始于部分学科上使用普通话教授。可是这种做法遭到香港很多家长的反对,担心以“母语教学”会使香港人的英文水平有所下降。
香港在主权移交后一些地方也因《基本法》维持不变。例如,香港继续享有多方面的独立地位,包括独立的司法系统,继续使用普通法,中文及英文同时是法定语言。在贸易上维持关税独立,跟世界各地有自由自主的贸易关系,并继续以独立身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香港与中国的管理边界线不变,并维持独立的出入境政策,中国居民必须申请签证才可进入香港。主权移交后,中国为香港另设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来取代英国属土公民护照,可于多国包括欧盟及日本等享有免签证待遇,出入境程序较中国居民简单快捷。香港的道路沿用英国的左上右落即右驾,有别于中国的右上左落的左驾,中国与香港的车辆均需分别申请牌照才可使用对方道路。
在体育方面,香港仍可独立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国际体育赛事,包括奥运会等,由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负责,亦拥有独立的香港足球代表队。由于主权移交后香港脱离英联邦的行列,在1997年之后便没有参加英联邦运动会。
(责任编辑:杨旭杰)
分享“高二历史:香港回归的世界影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