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梳理

2017-01-09 23:48:25 来源:精品学习网

   主干线索:

  1、生产方式: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石器锄耕(也叫耜耕)、青铜农具到封建社会的铁犁牛耕的演变;

  2、精耕细作的技术由春秋时期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

  3、小农经济艰难成长,始终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农本”和传统的“以农立国”思想是传统农业思想。

  4、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知识梳理: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特点:以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1 、原始农业: 作物:最早培植

  主要耕作方法:

  生产工具:

  2、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

  3、 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迁徙到定居

  二、传统农业的发展——特点:精耕细作(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耕种技术,注意灌溉、施肥、节气、因 地制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生产工具: 春秋时期:

  西汉:赵过推广 (注意牛耕画像);耧车(日播一顷)

  以后, 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江东出现 ,标志着耕犁的完善(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注意犁评

  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西汉: 法(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 技术形成

  宋朝以后: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

  在江南形成 技术

  3、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 、汉朝的

  4、灌溉工具:曹魏的 、唐朝的 (利用水力)、宋朝的 、明清时期出现 。

  二、小农经济的形成:(春秋战国时形成,封建社会占主导,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1956年亡)

  1、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

  2、形成原因: ①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

  ②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3、影响小农经济的因素

  有利:

    ①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 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精耕细作做出贡献,比如工具、技术、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土地资源的开发

  ③ 封建政府的扶植:重农政策

  不利: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灾荒瘟疫

  知识拓展:

  1、 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农业的发展会为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历朝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① 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②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③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自给自足;

    ④ 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

  (责任编辑:康彦林)

分享“高一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梳理”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