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知识3

2017-01-09 20:57:19 来源:精品学习网

   二、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 宋何 罪之有 ?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虢之谓 也。

  ③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

  ④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 焉。

  ⑤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⑥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 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

  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

  (3) 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 奚为 不自织? (为什么?)

  ②何以 战? (凭什么?)

  ③客 胡为 若此 (为什么?)

  ④曷为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为何?)

  ⑤ 学 恶乎始 ? 恶乎终 ? (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 楚国 方城以 为城, 汉水以 为池。

  ② 楚战士无不 一以当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张良 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 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4)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原因、比较、被动等的介宾断语务作补语。“以、宾”式短语作状语。补语参串,而这些补语的短语,今译时一般要作状语翻译。若仍作补语直译,便感到生际别扭,如:

  ① 何不 试之以足 ?(用脚试试)

  ②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

  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④ 兵数 破于齐秦 。

  ⑤ 名垂乎后世 。

  例①、②是介对象,③介处所,主动者,⑤介时间,今译时,都应译作状语。

  (5) 谓语前置

  主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 美哉室!

  ④ 大哉,其之为君也!

  ⑤ 灼灼其华

  ⑥ 竹喧归浣女,动下渔舟

  以上之例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

  A.疑问句 B.感叹句 C.旧诗词押韵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精诚所至 金石为

  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15例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

  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

  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砍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成。娶个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办不成。

  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

  3.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那么办呢?”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

  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5.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

  6.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

  7.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8.“……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9.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

  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

  (1)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如:

  2.坐卧念之,何以为心?(《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对自己的举止行为起居要自问,怎么对得起良心?

  (2)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意义发生些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如: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

  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项王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

  5.(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子鱼说)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说的办,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呢?

  “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

  (责任编辑:康彦林)

分享“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知识3”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