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七单元知识点总结

2017-01-04 14:59:23 来源:精品学习网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育路小编准备了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七单元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决策: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

  (2)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3)重大成就

  ①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此后,我

  国又在和平利用核能源方面作了很大努力,相继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②导弹: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

  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④载人航天: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

  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并成

  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就: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001年,袁隆平获“国

  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评价

  ①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②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 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③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袁隆平多次获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3.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了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Ⅰ号”。

  (2)生物技术

  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②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重点讲解】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哪些重大作用?

  (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完成,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提出: 1956 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成果: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2.曲折的年代

  (1)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破四旧)

  (2)表现

  ①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②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

  (1)背景

  ①“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

  ②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③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

  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 “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等。

  ③学术讨论空前热烈。

  ④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概念辨析】“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众多,但阵线非常鲜明,主要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2)“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问题上,目的是推动新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繁荣。

  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

  (1)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建立人民 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开门。

  (2)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

  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4)成果: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动乱中的教育

  (1)很多师生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4)“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3.教育的复兴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理解升华】 建国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4)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4)20世纪90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5)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6)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重点讲解】

  “文革”以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文革”结束后,政局稳定,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如《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考点综合】

  从整体上把握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

  【考能特训】

  主题:非选择题答题中常见的失误

  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对那些看似容易,感觉会做的题往往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正确解答,经常性地掉入命题者的“陷阱”。系统地总结找一找失误的表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是高考成功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一般来讲,失误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急于求成。一些学生害怕时间不够,不审题,不构思,想一句写一句,或答非所问、用错原理,或重复较多、颠三倒四。结果答案是洋洋洒洒一大篇,得分却很少。

  (2)照本宣科。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机械照搬平时见过的相似试题的答案,结果答非所问,得分不高。

  (3)贪多求稳。采取撒网战术,既浪费了时间,影响其他试题的解答,又没有突出重点,让阅卷老师找不到给分点。

  (4)表达不准确。不重视学科语言的运用,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外行在答题。

  (5)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涂改过多,要点不分明,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不好。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七单元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彭海芝)

分享“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七单元知识点总结”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