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老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打通地理难点

2016-12-29 01:12:09 来源:沪江高考

  小编为您整理了高一地理知识点,方便广大网友查阅!希望各位同学,能从中得到想要的知识。

  所有的这些因素,导致高一学生不重视地理、对地理没有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易激发和调动。面对这样的境况,如何扭转高一地理教学的被动局面呢?

  第一,认真备课。

  首先备课要有梯度。

  让学生逐步由易到难地理解接受,才不会让学生感到难度跨度大,同时也可以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

  如:在讲述黄赤交角的变化时,针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我提出:当黄赤交角增大到24°时,五带将会怎样变化?全部学生很快做出正确的判断。我又问:当黄赤交角增大到30°时,五带又会怎样变化?学生思考了一会儿,也都正确地做出判断。我再问:当黄赤交角增大到45°时,五带又会怎样变化?学生思考了四五分钟,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得到正确的结论,在我的提示和讲解后,学生理解了。课后又让学生思考:当黄赤交角增大到90°时,五带又会怎样变化?由此可见,备课有梯度、且梯度适当,不仅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有易于老师突破难点。

  其次备课要有广度。

  也就是知识面要广,最好能将学生感兴趣、想了解和想知道的知识以及将国内外与地理有关的时事带进课堂。如:讲海洋权益和国际海洋法公约时,引入中国南海现状以及与东南亚各国的岛屿争议、中国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之争以及日韩有关竹岛(独岛)之争,通过时事让学生了解海洋的重要性及意义。

  第二,要有能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如:对地球公转意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以及海水运动这三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其中的Flash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给学生视、听、触觉产生强烈的冲击,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在有限的时间内,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如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电子通信等章节,完全可以由学生来讲授,教学目标和任务不仅完成,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第三,认真讲课。课前无论准备多充分,课堂上发挥不出来,也是无法达到和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所以教师对讲课内容:首先要熟悉。对自己教学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的衔接都要心中有数、精益求精。其次要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地调动学生并灵活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事件。

  如:在讲述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时,有学生突然问:“神州五号”在2003年10月15日清晨发射,前四次发射都在晚上,而这次为什么会选择在白天?我便随机给学生布置该题目,让学生查资料,分析选择在白天发射的原因。学生的小论文分析透彻,有理有据。一个教师应灵活、熟练的驾驭课堂,引领学生向自己的目标前进,既解决学生的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消除教师与学生间的“陌生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与学生多交流沟通,消除学生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与学生交流沟通,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生交流沟通,加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理解,改变学生初中形成的对地理的错误认识。

  (责任编辑:李江涛)

分享“高一地理:老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打通地理难点”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