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蜀道难》魅力新解

2016-12-23 01:05:41 来源:查字典语文网

   关于《蜀道难》,研讨和鉴赏的文章已经不少,但优秀的作品总是常说常新的,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其魅力进行解读。为便于理解,先对文本的结构、具体内容和写法作简单分析。文字的注释和疏通,典故的出处,教材或选本一般都较为详细,阅读者可以参考,这里不再解释。文本分析借鉴了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

  第一部分写蜀道开辟之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笔,追溯了秦蜀隔绝、不相往来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艰险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写法上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发唱惊挺”;开头就连用三个浸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感叹词,直接表现对蜀道之难的感叹,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这三个字是四川方言,宋庠《宋景文公笔记》说:“蜀人见物惊异,则曰‘噫吁 嚱’。李白作《蜀道难》,因用之。”二是采用对比手法。人们都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登天,李白说走蜀道比登天还难。在人们熟知的道理上推进一步,既容易理解,又触目惊心。三是引用蚕丛鱼凫开国和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为蜀道增添了一层神秘诡谲的色彩,烘托出艰险离奇的气氛。

  第二部分写蜀道行路之难。可以分为两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描写山势的高峻与道路的崎岖。采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例举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来反衬人要通过蜀道谈何容易。其次是采用夸张手法,差不多每句都含有夸张意味,而最后两句尤为形象生动。意为在高险的山路上行走,从陕西到四川,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宿前进。抚膺,手按着胸脯,心脏因紧张而激烈跳动,跳动而须按住,以免其跳出,极写行人的惊恐。清代诗人赵翼乾隆年间参加征缅战事,路过高黎贡山,被高黎贡山的雄伟所震撼,作《高黎贡山歌》,有句云:“面对真壁何所参,头恐触天不敢仰!”显然从太白诗中化出。只是李白说“仰头”,而赵翼说“不敢仰”,又推进一层。但李白诗用描写,赵翼诗用陈述,故白诗更为形象、生动,意味更深远。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舙,舏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这一层描绘了悲鸟、杜鹃、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布等一系列景象,声形兼备,动静相衬,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情调凄厉,进一步写出蜀道之难。依然使用了夸张手法。“使人听此凋朱颜”是缩小的夸张,说瞬间人就变得憔悴衰老,属于时间范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扩大的夸张,属空间范畴。“不盈尺”即不满一尺。毛泽东《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与太白的写法同一机杼,而毛写得更具体,好像用尺子量过似的。“飞湍”两句写山谷中的激流和瀑布,它们奔腾澎湃,气吞万里;响声震天,回荡于千山万壑之中。这样的描写,使人除惊叹于其如椽巨笔雷霆万钧之外,更不可再置一词。鉴赏李白的诗,有时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在他天才的作品面前,我们往往没有更多的词来表示赞叹:相对于他瑰奇绝异的作品,人们的词汇总是显得贫乏。

  第三部分从社会人事方面写蜀道之险: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剑门关雄峙蜀道之上,形势凶险,护卫着成都。如果不是亲信把守,一旦谋反,后果是灾难性的。猛虎长蛇,既指自然界的毒蛇猛兽,也隐喻叛乱者。这段描写,阴森彻骨,令人不寒而栗,表明锦城实非乐土。读这段诗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朝避”两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理解时必须合起来,即一天从早到晚都有毒蛇猛兽危害。如果照字面死读,就成了早上要躲避猛虎,夜晚要躲避长蛇,好像猛虎晚上不吃人,长蛇早上不害人似的,这明显不符合事实和诗意。互文在古典诗词中是一种常见修辞手法,是指同一个意思分在两头说,理解时要合起来,是为“互文见义”。不少传诵人口的名篇都含有互文: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杜牧《夜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柳永《望海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这些地方,如果不明白使用了互文手法,往往会照字面死读而误解诗意。《出塞》句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夜泊秦淮》句应理解为“烟雾和月光笼罩着秦淮河水与沙滩”。其他三句都是上句和下句要联系起来理解,否则,屈原就成了早上不吃饭、晚上不喝水的人,那还不被饿死或渴死?实则两句的意思是说,他整天吃的是菊花花瓣,喝的是木兰花的露水,象征其高洁。《白雪歌》是说将军都护都拉不开弓,穿不上铠甲,形容边塞奇寒奇冷。《望海潮》是说西湖白天夜晚都笙歌不绝,热闹非凡,不能理解为晴天吹笙,夜晚唱歌。

  第二,“嗟”应念“家(jiā)”音。从韵部看,这个字属于“麻花韵”,与前面的“杀人如麻”的“麻”和“不如早还家”的“家”押韵。jiā 是古读,还原为古音,读起来非常和谐;以今音读,就十分别扭。这个字作为韵脚在古诗中用得不少,再举欧阳修名篇《戏答元珍》为例: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此诗被推为“欧公七律第一”,首句入韵,“涯、花、芽、华、嗟(jiā)”押韵。属于这个韵部最常见的字是“斜”,必须恢复古音读“霞(xiá)”。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杜甫《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念成古音,它就与前后文押韵,和谐优美。读今音不算错,但显示不出水平,更重要的是读起来极其拗口,破坏了诗歌的韵律美。这一点,读诗者不可不注意。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王运熙先生的概括是较为全面客观的,他说,综观全诗,作品以蜀道艰难为中心,从山的高峻崔嵬,山路的险阻难行、山林环境的危险和气氛的凄厉、人事的变幻莫测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以极其夸张的语言,刻画了不平凡的自然面貌,抒发了诗人激越的感情,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参阅王运熙《略谈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责任编辑:杨旭杰)

分享“高二语文:《蜀道难》魅力新解”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