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上学期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2016-12-13 21:19:56 来源:逍遥右脑记忆网

   第四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伽利略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见课本,以及单摆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3.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无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4.物体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

  第二、三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

  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6.牛顿第二定律特性:(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第五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解题思路:物体的受力情况⇋牛顿第二定律⇋a⇋运动学公式⇋物体的运动情况

  第六节超重与失重

  超重和失重

  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视重>物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物重<视重)。

  2.只要竖直方向的a≠0,物体一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视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仪器称值)。

  4.实重:实际重力(来源于万有引力)。

  5.N=G+ma(设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与v无关)

  6.完全失重: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达到失重现象的极限的现象,此时a=g=9.8m/s²。7.自然界中落体加速度不大于g,人工加速使落体加速度大于g,则落体对上方物体(如果有)产生压力,或对下方牵绳产生拉力。

  (责任编辑:康彦林)

分享“高一物理:上学期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