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

2016-12-10 19:51:06 来源:逍遥右脑记忆网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特点、1、变化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统一性: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要的表现形式。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责任编辑:康彦林)

分享“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