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点归纳

2016-12-09 10:13:07 来源:精品学习网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一、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各个特征的关系:

  (1)在种群的四个特征中,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移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法 (1)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3、调查种群密度的意义

  农业害虫的监测和预防,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要点名师精解】

  一、种群概念和种群数量特征的理解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 (3)两个基本单位

  ①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

  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样方法

  (1)步骤: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地段→确定样方→设计计数记录表→实地计数记录→计算种群密度

  (2)原则: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捉法

  (1)主要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放回原来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

  (2)计算公式:标记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N代表种群内个体总数)

  (3)操作注意事项: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③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等的影响。 ④标记不能过分醒目,以防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⑤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会消失。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高考目标定位】

  1、种群数量的变化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纲知识梳理】

    一、种群增长曲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

  (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

  (4)两种情形:①实验室条件下;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

  (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上下波动。

  (3)意义: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

  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内因:

  (1)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

  (2)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外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要点名师精解】

  一、“J”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

    1、曲线比较

  2、列表比较

  3、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因而有:“J”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S”型曲线。

  4、K值变动的示意图及应用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

  (3)应用:当环境中种群数量大于K/2值时,即可采取适当捕捞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捞后数量应为K/2值,因为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总量。

   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或不同温度(或O2、CO2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或不同培养液(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2、假设:根据上述问题,大胆提出合理的假设。 3、设计实验(如右表)。

  4、采用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5、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请设计): (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最后,希望育路小编整理的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责任编辑:彭海芝)

分享“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点归纳”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