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温故-烛之武退秦师解析
看一看
《烛之武退秦师》解读
《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在公元前632年(僖公二十八年)发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陈留县)之战中,晋文公战胜楚国,建立了霸业。公元前631年(僖公二十九年),晋、周、鲁、宋、齐、陈、蔡、秦在翟泉(今河南洛阳)会盟,晋国在会上“谋伐郑”。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晋国和秦国合兵围郑。围郑对秦国没有什么好处,郑国大夫烛之武看到这点,所以向秦穆公说明利害关系,劝秦穆公退兵,但是晋、秦结盟,让秦国在郑国驻军,秦穆公因此退兵,晋文公也只得撤退,一场战争被瓦解了。
该篇以对话著名。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完全看到了秦、晋间的矛盾,看到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所以能打动秦穆公。最后写子犯请击秦军,晋文公不同意,这里预伏后来的秦晋之战
想一想
1.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
2.烛之武身上有那些精神值得称赞、学习?
练一练
(一)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然后回答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亦去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动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你,代词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假如,连词
B.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动词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名词
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动词
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告辞,动词
停数日,辞去 告别,动词
不辞劳苦 推卸,动词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名词
越国以鄙远 卑鄙,形容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形容词
2.从句式角度判断,下面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夫晋,何厌之有 B.是寡人之过也
C.唯命是从 D.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二)阅读下面文言段落,回答文后题目。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氏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氏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高中学习网WwW.GaoZhong.CC/)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有人而校:校对 B.薄而观之:靠近
C.将适齐:到……去 D.曹其首也:第一个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吾观晋公子之从者 蚓无爪牙之利
B.卫文公不礼焉 乃馈盘飧,置璧焉
C.以告姜氏 申之以孝悌之义
D.吾其奔也 蚕妾在其上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一乐
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义、勇。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正所谓:危难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入敌营。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民间对他的评价是:“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参考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
想一想
1.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晋是大敌。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2.在这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练一练(一)课内阅读
1.【答案】 B
【解析】 A 项中第二句“若”意为“如果”,第三句是人称代词“你”。C 项第一句“辞”意为“推辞”,第二句正确,第三句“辞”意为“推托”。D项第二句中“鄙”意思是“把„„当做边邑”。
2.【答案】 B
【解析】 B 项为判断句,其它几项为宾语前置句。
6.【答案】 B
【解析】 B 项《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
(二)课外阅读
1.【答案】 A
【解析】 A 项“校”读“jiào”,意思是“较量对抗”。
2.【答案】 C
【解析】 C 项的“以”字均为“把”。A 项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的”,
第二个“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B 项第一个“焉”为代词,第二个“焉”为兼词。D 项第一个“其”为表示商量的语气词“还是”,第二个“其”为代词。
【解析】
晋公子重耳在遭到迫害的时候(逃回他的封地蒲城),晋国派兵在蒲城讨伐重耳。蒲城人要抵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仗君父的天命而享受养生的俸禄,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拥戴;有了人民的拥戴,就跟君父较量起来,没有比这个更不应该的了。我还是走开吧!”(他)就逃往狄国,跟随他一起出奔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大夫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国攻打一个叫廧咎如的部落,俘虏了两个姑娘——叔隗和季隗,把他们都送给了重耳,重耳娶了季隗,生下了伯儵、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重耳)将要离开狄国到齐国去,对季隗说道:“(你留在这儿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季隗)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该进棺材了。请允许我一直等着你。”重耳在狄国一共住了十二年,方才离开。
(重耳和跟随的人)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路过五鹿这个地方,(实在饥饿难忍,)向乡下人讨点东西吃,乡下人给了他们一个土块。重耳大怒,挥起鞭子要打那个人。狐偃(赶忙拉住他)说:“这正是上天要把国土赐给您的预兆啊!”(重耳听了)向乡下人叩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到了齐国,齐桓公(把本族的一位姑娘)嫁给重耳,还(给他)八十匹马。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了。(可是)跟随的人认为不应该老呆下去,(他们)在桑树林里商量出发的事。(不料)一个在树上采桑叶的养蚕的妾(偷听了他们的谈话),(回去后)把他们的谈话告诉了姜氏。姜氏恐怕泄密,把她杀了,并且对重耳说:“您有远大的志向,(计划离开齐国),偷听你们计划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我)没有走的打算。”姜氏说:“走吧,贪恋享乐,安于现状,是足以摧毁一个人的名声的。”重耳不同意(走)。姜氏和狐偃定下了计谋,把重耳灌醉,打发他上路。重耳一觉醒来,(气得)用戈追刺狐偃。到了曹国,曹国公听说重耳腋下肋骨连在一起,想趁他裸体时看一下。(有一次),重耳洗澡,曹国公走近看个仔细。僖负羁的妻子(知道这事,对她的丈夫)说:“我看晋公子的随从人员,都能够做国家的辅佐之臣;如果用他们做国家的大臣,公子一定会返回晋国;回到他的祖国,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称霸就要讨伐对公子无礼的国家,曹国大概会轮到头一个吧。您何不早些表示您与曹国人有所不同呢?”僖负羁于是送去一盘晚餐,把璧藏在晚餐里,重耳接受了晚餐退回了玉璧。
(责任编辑:张新革)
分享“高一语文温故-烛之武退秦师解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