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2016-11-02 22:53:57 来源:爱学啦网

   必修1第四单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界面(全球均深17km,陆壳均深33km,洋壳均深6-7km))、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2900km深处)、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板块及其划分: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板块。

  3.板块边界与地貌:

  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海岭(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西太平洋)、海岸山脉(如落基山、安第斯山)、地裂缝(雅鲁藏布江谷地)。

  4;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4: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4: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责任编辑:康彦林)

分享“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