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知识点: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2016-10-30 21:54:11 来源:逍遥右脑

   1、经济劣势:

  协约国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 英国的海上封锁,成功地遏制了德奥集团从美国取得各种急需的物资。协约国拥有更多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2、战略失误:

  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了。 两线作战、阵地战、持久战导致德国失败。 3、内部矛盾:

  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奥匈帝国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德国“十一月革命”。

  4、国际力量对比:

  不利于同盟国,日本参战、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协约国方面获得了大量兵 力和战争物资的补充,一批国家加入到协约国一边,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动荡不安的世界

  动荡不安的世界:

  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时间:20世纪初)

  2、原因: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意义:是宗主国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表现:新老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德国??英法)

  3、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4、解决问题的途径:一方面欧洲列强通过谈判和幕后交易解决彼此间的矛盾,纠集军事集团;一方面它们把更大的赌注放在扩军备战上。

  5、结果: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矛盾不断加剧,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原因: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新老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根源: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其对海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由于在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为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又为德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加上作为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避免了重复建设,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赶上和超过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其国内市场的狭小,对海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需求更加强烈。随着国力的增强,德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德国发现无论走到哪里,它都会被英国广阔的殖民地所阻挡,德国要想获得更多“阳光下的地盘”,必须从英法等国手中夺取,重新瓜分世界。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欧洲列强的扩军备战:

  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大肆扩军备战。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德国的行动最引人注目。德国拥有一支庞大的装备精良的陆军。同时,它感到要同英国争霸,必须掌握制海权。因此,德皇威廉二世叫嚣:“海神的三叉戟必须握在我们手里。”德国通过了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决心与英国在海上一争高下。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是英国得以称霸世界300年的两大法宝,英国海军一直维持着“双强标准”,即英国海军的总吨位不少于在它之后的两个大国海军吨位的总和。对德国海军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英国十分担心德国的海军力量超过自己,决心不惜血本,保持自己的海军优势。由此引发了一场英德海军竞赛。英国率先造出了新型的“无畏舰”,使得旧式军舰的作用相形见绌。德国不甘示弱,很快就造出了自己的“无畏舰”。德国的急起直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与日俱增,英国决定,德国每造一艘大型军舰,英国就造两艘,以保持“双强标准”。到大战爆发前,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海军强国。这样,德国在殖民霸权、海上霸权两方面都对英国构成了挑战,英德矛盾就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战争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战前在欧洲和美国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

  一战期间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表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1、战争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

  2、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战前在欧洲和美国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

  3、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简称一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1、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3、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二、过程:

  1、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三次陆战和一次海战,即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大战的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3、第二阶段:1917~1918年,美国参战,俄国革命,德国投降。

  三、性质:

  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具体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由各交战国的参战目的决定的。而各帝国主义参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四、影响:

  1、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1)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

  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

  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2)美日的崛起体现在:

  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 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2、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3、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责任编辑:彭海芝)

分享“高二历史知识点: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