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高考网,提供查院校、选专业、填志愿,高考择校路线规划服务
微信小程序
高校招生小程序

快速择校

微信公众号
高校招生公众号

政策解读

010-51291557

客服热线 : 8:00-20:00

重庆三所211工程院校简介

2016-10-27 22:34:30 来源:育路教育

 

一、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学校地处国家西南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市,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区——沙坪坝区。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马寅初、李四光、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大批学者曾在学校执教。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经管、艺术、教育等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使得一直以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经管等学科优势而著称的重庆大学,在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方面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

  重庆大学现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程学部、建筑学部、信息学部,共34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和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设有本科专业96个,覆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教育、艺术10个学科门类。在校学生47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19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700余人。在职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3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0人、“外专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973”科学家4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余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国家“四个一批人才”1人,部、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人,副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博士生导师(含兼职)700余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22个。

  重庆大学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覆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0个),另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1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1个),另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19种。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9个(含培育2个),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38个。重点研究基地1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3个,国家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其他省部级及各类研究基地180余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111计划”)4个。

  重庆大学校园占地面积5222亩,有A、B、C、虎溪四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160万余平方米。拥有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累计藏书445.15万册,中外期刊6500余种;各类权威文献数据库266个,其中电子图书306万余册、中外电子期刊近90000种。建有中国教育科研网络重庆中心节点站、远程教育中心以及多家外国知名企业实验室或培训中心。拥有国家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重点出版社、全国公开发行专业刊物的期刊社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科研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8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450余项,获教学成果奖40项、市级教学成果奖121项,精品课程(含网络)20门、市级精品课程47门,双语教学示范课3门、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含网络)11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

  重庆大学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英、法、德、俄等20多个国家的118所知名高校,以及美国Rockwell、Microsoft、利宝集团、德国Siemens、日本东京财团、香港美视电力集团等多家国外及境外公司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国家政要、知名人士、国际知名大学校长先后来校访问,诺贝尔奖获得者John Hall、Ada Yonath、Robert Mundell、George F.Smoot、Albert Fert、Danielle Shechtman、Kenneth J.Arrow、James Mirrlees及Akira Suzuki等国际知名学者多次来访讲学。学校作为教育部指定的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院校和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已接受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比利时、俄罗斯、英国、德国、巴西、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泰国、越南、刚果(布)、坦桑尼亚等五大洲139个国家的留学生。学校设有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孔子学院,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

  重庆大学长期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30万余名专门人才,其中40余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党和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张德江、刘延东、李源潮、江泽民、李鹏、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贺国强、方毅、杨汝岱、陈至立等领导同志曾到学校视察,指导和关心学校发展。教育部、重庆市主要领导同志也多次来校考察指导工作。

  重庆大学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弘扬“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重大精神,倡导“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求知、求精、求实、求新”的学风,坚持“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扎实推进“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计划”,深入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不懈奋进。(数据截止时间为2016年9月)

二、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校长张卫国教授。

  学校主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占地8000余亩,校舍面积165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0%,泱泱校园,宏丽庄重,气象万千,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校,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学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传承演变,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国文、外文、史地、数学等系与1940年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开启了学校发展崭新篇章。

  百余年来,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数代西南大学人以其弘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奋斗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着"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内涵。

  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一大批名师先贤曾执教于此,春风化雨,躬耕不辍。数十万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成为民族复兴大业的建设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现有55个一级学科,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44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1种专业博士学位、19种专业硕士学位,另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有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现有32个学院(部),105个本科专业,其中特色专业20个、重庆市特色专业33个。教学资源丰富,现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有精品课程46门、重庆市精品课程96门,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有在校学生5万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万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1000余人,留学生600余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92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62人,博士生导师近300人、硕士生导师13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1人、资深教授1人、教学名师3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长江学者"7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973"项目科学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8人,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2个、国土资源部野外基地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近五年来,学校科研立项数量和经费大幅增长,年增幅均达30%以上,获"973"课题、"863"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等项目7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800余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30个,出版专著600余部,发表各类论文13000余篇。"十二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教育部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余项。

  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有西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市30余个地、市、县和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20多个省市的近200个县市开展了科教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县校合作,得到了广泛好评,被誉为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石柱模式"。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加、泰、日、韩、越、澳、俄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泰国、加拿大合作建立孔子学院2所。

  历经百余年的磨砺和发展,今天的西南大学正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管理活校"的发展理念,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而坚实迈进。

三、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荣昌校区是西南大学“一校两地”办学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为多学科高水平特色校区。校区历史悠久,1938年建校,抗战时期为中央畜牧实验所、中央血清研究所、中央农业实验所所在地,解放后为国内的四川省荣昌畜牧兽医学校,1978年升建为四川畜牧兽医学院。2001年与原西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合并,设立西南农业大学荣昌校区。2005年西南农业大学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校区更名为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校区位于中国畜牧科技城、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荣昌区,是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占地526亩。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45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网络和继续教育学生2800余人。常驻校区在职教职工近5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5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195人;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农业部兽药审评委员、重庆市学术带头人、突出贡献专家等30余人;研究生导师80人。

  畜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医学实验室为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养殖实验室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草业科学、水产养殖学、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学等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设有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水产养殖学、水族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10个普通本科专业。形成了以畜牧、兽医、水产为主,覆盖现代牧渔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农、理、工、管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后,由西南大学颁发统一的毕业证及学位证,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

  校区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其中小鹅瘟、猪丹毒、猪伪狂犬病检测方法等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动物疫病检测规程;科技部重大专项了中国南方农区肉牛养殖生产技术;星火计划项目填补了重庆特种水产养殖空白;成功培育了重庆市个家禽地方品种。

  校区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泰国等20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数据更新时间2016年5月)

  (责任编辑:李伟峰)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高考专业报名咨询
  • 意向专业:
  • 学生姓名:
  • 联系电话:
  • 出生日期:
  • 您的问题:
  • 《隐私保障》

高考低分择校动态

免费咨询

在线咨询
录取几率测评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010-512915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