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日本明治维新
1.历史条件
(1)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
(2)工商业者不满幕府的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
(3)统治阶级内部中下级武士产生了反抗思想。
(4)黑船事件使日本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
(5)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2.明治维新
(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①废藩置县,建立起统一的 中央集权 国家。
②废除封建 等级制度 ,宣布“四民平等”。
(2)经济上:发展新经济。
①币制改革,以 金本位 的纸币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②土地改革,废除 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③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征收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④殖产兴业 ,发展资本主义。
(3)文化上: 文明开化 ,发展近代教育。
①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人了解西方文明。
②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③社会生活各方面大力西化,如历法、衣食住行、鹿鸣馆。
(4)军事上:富国强兵,建立新军队。
①实行 义务兵役制 ,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②大力改进军事装备。
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④进行效忠天皇的武士道教育。
3.历史影响
(1)进步性
①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③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
【特别提醒】日本明治维新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具体表现为:
①经济:领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
②政治: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③文化:藩阀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④国际: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推动日本加入对外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改革的局限性导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战争的罪魁祸首。
【高考真题例解】
(2013年江苏苏锡常镇二模)自古以来,重大改革都注重教育方面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石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其中的)“养之”,即优待和栽培人才。“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任之”,即任用人才。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
——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二 (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实施义务初等教育,因为国家需要有文化的公民。大批外国教育家来到日本创办学校和大学;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出国学习,回国后在新学校任教。……1890年颁布的教育诏书告诫所有学生,“要勇敢地献身于国家,以此来保卫和维持我们的与天地同存的帝国王权的兴盛。”
材料三 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话,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养之”和“任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明治政府实行教育改革的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的观点。
(4)据材料二、三,指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与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
答案.(1)表现: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社会环境: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2)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走俄国的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从此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3)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解决了“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责任编辑:彭海芝)
分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日本明治维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