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功不是只有一种名校的打开方式(2)
人外有人:13岁的少年大学路
本科毕业求职的时候,因为没满18岁,即使笔试第一、即使HR极力推荐,她还是被一家银行拒绝了。
4年前,13岁的魏晓音(应当事人要求使用化名)从内江来到西南财经大学报到。比同年级同学小5到6岁的年龄,让她在校园中备受“瞩目”,这样的生活曾让她很困扰。“我只想愉快地啃啃鸡腿,过过普通的小日子,不想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天才少女这个标签,与我并不相符。”魏晓音微笑着说,“我未来如果有了小孩,我希望他不要跳级,能度过一个普通学生的岁月。”她将这句话重复了许多遍。由此可见,按部就班的人生轨迹也许会让你稳步前行,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考上名校是否意味着改变命运
又是一年高考时,每当此时,关于高考的话题总会引起人们的热议。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学生和家长们所关心的内容已经从“能不能上大学”转变为“能不能上名校”,在很多人眼里,考个高分,上个名校,便意味着命运的改变,人生的转折。
然而,面对僧多粥少的现状,考生数量众多,名校资源有限,能够拿到名校录取资格的人终究只是少数。以2015年的数据为例,高考报名人数约为 915.6万人,而“211”高校(含“985”大学)录取人数为42.7万人,占全国录取率的4.7%,如果放在考生人口基数大的省份,这个比例会更低,真可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呼吁社会应淡化学历歧视看能力
原始学历歧视,是指原始学历不是“211”、“985”等名校,即使最高学历是博士,也一样会被歧视的现象。
一位华科大在读博士:担心等自己毕业时,用人单位的门槛已经抬高到了211之上。有人甚至跟帖调侃:为了保证自己的小孩以后读书、就业不受歧视,恐怕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重点。
大家争着上名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名校集聚着令人艳羡的优质资源。名师的讲授、先进的理念、良好的校风甚至包括校友的人脉,都是人们青睐名校的因素。
对于非名校学生而言,更大的挑战来自社会。不可否认,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学历歧视,不少表现优秀的学生或许就是因非“名校出身”便与岗位擦肩而过,令人遗憾。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数众多的“考研族”应运而生,而在这一群体中,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占了多数,他们所作出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奈何世外高人们身怀绝世武功却被拒门外
学历限制了你的收入?能力限制了你的学历?
网上总是有人说“只要没有学历歧视,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可以比清北的人做的更好!”。小扎、比尔盖茨这些大佬更是坐实了这个说法,辍学创业却坐拥商业帝国,旗下更是无数名校高学历人才为他们打工。
所以有学历和有能力真的可以划等号吗?是不是大部分名普通人都如武侠小说中那样怀才不遇?
“在这个社会上,存在两套评价人的标准。一套按照学校,一套按照能力。
(责任编辑:卢雁明)
分享“高考:成功不是只有一种名校的打开方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