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对考生报考有何影响?

2016-07-26 17:27:58 来源: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近几年来,“按类招生、按类培养”的培养模式备受考生的关注,但是不少考生和家长对大类招生并不了解。什么是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有哪些模式?对考生报考又有什么影响呢?

  1.推迟专业选择,减少盲目

  大类招生延迟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允许学生在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对学科、专业的更深层次了解,再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它的最大好处,就是把确定具体专业的环节推后。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充分了解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2.增加录取机会,缓解考生压力

  另一方面,大类招生提高了考生的志愿满足率,同时还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因为学生在填报志愿选择的是大类而非专业,这样考生志愿涵盖的专业数会远远超过6个,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在志愿填报过程中,一些非按“大类报考”的专业,还要考虑专业级差问题。而按大类填报志愿,一个大类内部的专业级差就不存在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录取的机会,缓解考生的压力。

  3.大类名称相同,包含专业不同

  按大类招生在报考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考生在填报志愿过程中会发现,专业目录中相同的招生大类,各学校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同。以北京2016年各校招生专业为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经济学类,包含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3个专业,南京大学的经济学类,则包含的是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学、金融工程和产业经济学6个专业,武汉大学的经济学类,含经济学基地班、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和保险学6个专业。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包括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科学、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9个专业;兰州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含基地班、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5个专业。

  所以,各省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本省当年下发的《招生专业目录》,看清所报学校的招生专业,确定自己喜欢的专业是否包含在某“大类”之中,以免漏报、错报。

  4.将来也要分专业

  虽然大类招生暂时延迟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但未来还是要面临如何选专业。通过本科阶段的前1年半到2年学习,学生最终还是要确定具体专业方向的。有的院校是双向选择,有的院校则要看学生的综合成绩来确定。目前,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有两种:

  一是基于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综合因素分专业。这种模式最直接的影响是,排名在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有些学生可能是为了某个专业才选择大类专业,可在选专业时,受成绩排名等影响,难以选到目标专业。

  二是直接按照学生意愿选专业。这种方法看似更科学,但操作起来很困难。在实际中,大部分学生更乐意选择“热门专业”,这样一来,“热门专业”扎堆,人数太多难以吸纳。

  小编提醒:提前了解所报院校将来分专业的相关规定,是很有必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学生的专业去向。家长可以咨询各校招生办。

  (责任编辑:孙龙)

分享“大类招生对考生报考有何影响?”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