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录取进行时:拆穿6大骗局

2016-07-13 11:26:07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高考录取期间,每一年都有不法分子打着各种旗号去行骗,有着各种办法去帮助去帮助考生进入高校,那么今天育路网小编就根据资料,给各位考生总结一下高考常见的骗局有哪些,这些骗局怎么拆除,希望对各位考生和家长有一个警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军校指标”一抓一把?

  骗局:

  近几年,社会上有些不法人员,谎称掌握军事院校或国防生“内部招生指标”,向考生家长诈取钱财。

  拆穿:

  军队院校招生在教育部和军委训练管理部统一领导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和军队院校招生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按照“院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实施录取工作。教育部和军委政治工作部、军委训练管理部联合下达军队院校招生计划,军队各大单位招生主管部门负责所属院校及省军区(警备区、卫戍区,下同)招生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各招生院校负责招生宣传和录取,各省军区负责组织政治考核、面试和军检。军队院校招生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远程网上录取。

  军事院校和国防生招生计划向社会公开发布,没有所谓的“内部招生指标”。缴纳费用即可办理入学的谎言不可信。在北京地区,军校和国防生是在本科提前批A段录取。如之后还有人声称组织招生录取,肯定是诈骗行为。遇到上述情况,考生和家长要向当地招生部门和有关院校反映并报警。

   征集志愿还要交钱?

  骗局:

  一些诈骗分子会打着征集志愿(或称“补录”)的旗号行骗,声称考生“只要交钱,就能被录取”。

  拆穿:

  北京市顺义区高招办副主任鲍文表示,招生学校在录取期间会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各省市招生政策,全面执行并推进“阳光工程”,落实以“十公开” 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执行“六不准”、“十严禁”、“26个不得”等规定。录取期间,北京市按考生已填报志愿录取结束时,如当前批次高校招生计划未完成,将根据情况征集考生志愿。各批次征集志愿填报及录取均在下一批次录取开始前进行。每次征集志愿时间较短,考生要随时关注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一旦错过将无法填报。

  参加征集志愿的院校及专业信息、条件要求会及时通过正规途径统一发布。任何团体或个人都无法通过交钱占有“补录”名额。

  定向招生定向交费?

  骗局:

  一些骗子利用国家定向招生政策,欺骗考生和家长,吹嘘可以弄到某大学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录取,公开喊价,收取所谓“定向费”,以诈取家长钱财。

  拆穿:

  首都医科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华表示,部分高校定向招生计划已向社会公布,其招生录取办法严格按照教育部和省市的规定执行,不会收取与定向招生挂钩的任何费用。如为解决北京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的问题,首医大受北京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为北京郊区招收五年制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定向班、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定向班。定向班面向定向单位所在区户籍的考生,不能跨区报考,只录取有专业志愿的考生。专科定向班中山区、半山区定向生要为农村户籍的考生。因此,没有填报定向班志愿的考生莫轻信花钱能上定向班的谎言。

  分数不够拿钱来凑?

  骗局:

  去年,小李等20多名考生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遇到声称可以帮忙花钱低分进名校的蒋某,于是每人交15万至20万元就读某南方“知名大学”。上学期间,小李虽与其他学生一起上课、参加活动,但不会被老师点名,考试时也单独考,名字不会出现在全班成绩排名表中。小李提出质疑,被蒋某用“你们是花钱进来的,肯定和普通生会有区别”搪塞了过去。直到毕业时,小李才发现自己没有学籍,更不会有毕业证书。

  拆穿:

  北京科技大学招办老师王进提醒,不法分子用“花钱抵分”行骗,往往是抓住考生和家长迫切希望被录取的心理。高校录取有着严格的规范和程序,任何人不能违规操纵。录取时,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严格按批次、按各校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从高分到低分投档,不会“低分高投”。分数不够,不能“花钱上大学”。考生和家长不要信所谓“能人”散布的以钱换分言论,谨防上当受骗。最终的录取结果以北京教育考试院、各高校官方网站查询为准。收到通知书时,考生也要注意鉴别真伪。

  内部关系特殊解决?

  骗局:

  陆先生的儿子成绩一直不理想。去年3月,他认识了自称是某军官学院团级干部的周某。周某表示有渠道让陆先生的儿子进入某大学读书,但需要钱打点。对此,陆先生深信不疑,将12.5万元交给周某。钱刚交出不久,周某就“升官”到另一所高校工作,又表示可以让陆先生的儿子上更好的大学。之后,周某又以面试、体检、盖章需花钱打点为由,再次骗取陆先生31.5万元。高考结束后,陆先生的儿子并没被该校录取。这时,他才发现上当受骗。

  拆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招办副主任冯杰梅表示,以内部指标、定向招生等为名的高考招生诈骗,是最近几年家长遇到比较常见的诈骗方式。考生和家长要尽量通过正规渠道查询录取的相关消息。如果遇到有人说能提前获取招录信息、利用“特殊关系”拿到“内部指标”,千万不要轻信。高校所有的招生工作都是公开公正的,不会出现招生人员索取钱财的情况。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严格执行招生政策规定和招生计划,严格执行“26个不得”招生工作禁令。其中,第20条规定: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第21条规定:不得向中学、考生及家长收取礼金、礼品、有价证券或与招生挂钩的任何费用。

  考生、家长要通过省级教育考试部门及各高校公布的指定方式,查询相关录取结果,以免上当受骗。

  “学历性质”混淆视听

  骗局:

  近些年来每到录取季,社会上总有一些不法分子、中介或个别高等教育机构故意混淆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性质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区别,以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这类补习机构的办学等同于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录取为名,蒙骗落榜考生及家长。

  拆穿:

  门头沟区考试中心高招办主任杨景全表示,虽然高考是进入高校深造的主要渠道,但进入大学学习有多种途径,比如:成人高等教育、远程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抓住部分落榜考生迫切圆梦的心理,故意混淆普通高校招生与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等招生类型的区别,以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这类补习机构的办学等同于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录取为名,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

  录取阶段,考生和家长要从正规渠道详细了解录取信息,不要轻信他人忽悠,避免落入混淆办学类型欺诈的圈套。

  小编提醒:每年都有不法分子,在这段时间利用各位家长的不安心理给各位家长和考生下套与行骗,所以报考需谨慎,不要轻信一些不是正规网站和人员的虚假消息,最后,小编祝你高考后报考到一个心仪的专业。

  (责任编辑:孙龙)

分享“2016高考录取进行时:拆穿6大骗局”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