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怎样才能公平?

2016-05-17 11:07:30 来源:第一财经

  近日,湖北、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调出高考招生计划支援中西部考生一事,令持续多年却沉寂已久的高考招生地区不公平一事,再度引发热议。

  在讨论如何分配高考招生计划才算公平之前,不妨先来分析造成地区不公平的原因。

  首先,最为重要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尤其是优质资源,比如“985”、“211”之类的院校,到2013年,全国共有116所“211”级别的大学,数量较多的地区为北京26所、江苏11所、上海9所、湖北7所、陕西7所,数量少的则如河南、江西、贵州、云南等地,只有一所。

  而这种情况的形成最为主要的是历史原因。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晚清民国,当时的大学主要由政府官办和私人、基督教会私立,如武汉大学源于1893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复旦大学乃1905年由著名教育家马相伯私人创办,教会私立的则有金陵大学、齐鲁大学(后并入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优质高校,这些高校主要集中在当时较为发达的城市。

  到了1952年,全国上下掀起了高校院系调整大潮,将民国时期的英、美式高校体系改造成苏联式高校体系,并将高校资源集中在几个片区,如华中地区集中在武汉,武汉大学就将原本在其他地区的中正大学(在江西)和湖南大学以及河南大学的部分院系并入;此外,华南集中在广州、西北集中西安、华北集中在北京天津、华东集中在上海南京。于是,地区间教育资源的不均,更加剧烈。

  不过,这种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某一个地区的模式,在过去的百年间,并未引发不公平现象。这是因为,1938年之前,大学都是采用独立自主的招生考试制度,招生各校自己组织进行,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不会考虑考生来自哪个省区。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开始组织全国统一考试,统一招生,一直到1980年代中后期,高考招生基本上是全国统一考试与招生。

  80年代中后期,国家开始鼓励发达地区探索教育新模式,上海率先取得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试验权,打破教育改革坚冰,北京、天津、广东、江苏等地也随之改革,分省考试、分省招生模式开启。与此同时,伴随着教育部下放高校管理权限,一些原为教育部直属的高校与地方政府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些高校在接受教育部经费的同时,地方政府往往也会在经费和用地等方面大力支持,因此,招生计划的天平开始倾斜,地方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高考招生地区不公平也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到2005年前后,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各省区的分配不均,达到顶峰,大部分优质高校,尤其是非京籍的优质高校,在本地的招生数量达到50%,甚至更多。这种不公平持续引发争议,教育部于是强调,直属院校要将在本地招生的指标降至30%以内,此后逐步有所改观。但即使是30%,部分优质高校省区之间的录取比率差异依然惊人。

  (责任编辑:卢雁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分享“高考招生怎样才能公平?”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