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突围语文60天每日一练
2008-11-28 09:24:12
来源:
第1日[今日例题]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笔竿 国籍 老太龙钟 峥嵘岁月
b.脱颖 惦量 川流不息 投机倒把
c.自诩 翔实 鸠占雀巢 漫不经心
d.印象 沉湎 蓊蓊郁郁 销声匿迹
[思路剖析]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明确词语或成语的整体意思;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判断字的正误,并根据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设题时往往是利用别字来替代正确的字。而这些别字又常常是我们习惯误用的,或者是形近,或者是音同。如“老态龙钟”中的“态”会写成“太”,这就是音同而误。
[解题示范]先看a项:“笔竿”中的“竿”应为“杆”,意为“器物的象棍子的细长部分”;b项中“惦量”中的“惦”应为“掂”是“斟酌”“估量”的意思,而这个意思是由“用手托着东西估量轻重”引申而来的,所以只能写作“掂”;c项“鸠占鹊巢”中的“雀”应为“鹊”。“鸠占鹊巢”出自《诗•召南 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谓鸠性拙,不善营巢,而居鹊所成之巢,故今以“鸠占鹊巢”喻为强占他人之屋。d项中无错别字。所以答案是d.
[今日习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喝彩 竣工 出奇制胜 学以至用
b.销赃 堕落 人才倍出 以逸待劳
c.贫瘠 恪守 绿草如茵 凤毛麟角
d.肤浅 陷井 兴高采烈 墨守成规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敲诈 股份制 文过饰非 心旷神怡
b.琢磨 肇事者 自负赢亏 三令五申
c.融洽 圆舞曲 阴谋鬼计 记忆犹新
d.馈赠 椭圆形 励精图治 申张正义
3.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赊帐 起迄 一筹莫展 相辅相承
b.寒暄 风采 按步就班 鳞次栉比
c.邮戳 溃乏 巧夺天工 雷厉风行
d.堪误 抱负 含辛如苦 同仇敌气
4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弊病 暮霭 黄梁美梦 亦步亦趋
b.针贬 范畴 精兵减政 中流坻柱
c.松弛 怠慢 推陈出新 完璧归赵
d.磋商 脉膊 水乳交融 有恃无恐
[提示及答案]1a项中“学以至用”中的“至”应为“致”,“致用”是指“使之应用于实际”;b项中“人才倍出”中的“倍”应为“辈”,“辈出”是指“一批接一批地出现”;c项没有错别字;d项“陷井”中的“井”应为“阱”,指捕野兽用的陷坑。所以答案是c。2a项没有错别字;b项中“自负赢亏”的“赢亏”应为“盈亏”,指“赚钱或赔本”;c项中“阴谋鬼计”中的“鬼计”应为“诡计”意为“狡诈的计策”;d项中“申张正义”中的“申张“应为“伸张”即“扩大”之意。所以选a.3a项中“起迄”的“迄”应改为“讫”,意为“事情的完结”b项“按步就班”中“步”应为“部”。c项“溃乏”中的“溃”应为“匮”;d项“堪误”应为“勘误”。所以答案是a.项“4a项“黄梁美梦”中的“黄梁”应为“黄粱”即“小米”;b项“针贬”中的“贬”应为“砭”,砭石的意思。“精兵减政”中的“减”应为“简”,“中流坻柱”中的“坻”应为“砥”。c项没有错别字d项“脉膊”中的“膊”应为“搏”,“水乳交溶”中的“溶”应为“融”。所以答案是d项 第2日
[今日例题]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方框里的字正确的一组是( )
(1) 大家兴高□烈地谈论着知识竞赛的情况。
(2) 骄傲自满是阻碍进步的□脚石。
(3) 这家商场是一家股□制企业。
(4) 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
a、采 拌 份 份 b、.彩 绊 分 分
c.、采 绊 份 分 d、.彩 拌 分 份
[思路剖析]这是考查识记能力的题目,级次不高,但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注意平时的日积月累,积累多了,解答这类题目就容易了。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明确词语在句中的整体意思;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判断字的正误,并根据要求选出正确答案。
[解题示范](1)中应填“采”意为神色、精神,而“彩”没有这个意思;“彩”的意思是颜色丰富多样。(2)中应填“绊”,意思是人或动物的脚被绳索、石块等物碰阻;“拌”的意思是用手用手搅和。(3)中应填“份”。(4)中应填“分”。“份”和“分”两个字的区别是:“分”有分开、本分的、分寸的意思。“份”指整体的一部分。“股份制”的“份”应指部分,应填“份”;“恰如其分”中的“分”,含义应指分寸,应填“分”。所以选c.
[今日习题]
1. 下列空格内依次填入正确的汉字是( )
(1) 小张在单据上盖了有“现金付__”字样的印章。
(2) 这是一部__扬正气的作品,令一切庸俗趋之作相形见绌。
(3) 经济结构失调将更加积重难__。
a.、迄 宏 返 b、讫 弘 反
c、讫 弘 返 d、讫 宏 返
2. 按顺序填入下面成语中空缺的字,正确的一组是( )
①—笑大方 ②不—思索 ③不落—-臼 ④—而走险
a、 遗 假 窠 铤 b、 贻 暇 窠 挺
3、选出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俗话说:“聚沙成塔,集液成裘”,只要勤于积累,就一定能有大的收获。
b、.这篇文章真难写,我思考了半天,搜索枯肠,才写成了草稿。
c、.张师傅炉火纯青的技巧,真是无以纶比,遐迩闻名。
d、.苏州园林的石山,错落有至,形态万千,令人叹为观止。
4、选出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
a、.影片《火烧园明圆》富有教育意义,对青少年朋友尤其如此。
b、校兰球队老队员向新队员赠送花篮,祝他们青出于兰而胜于蓝。
c、田野里很静,高粱秸竖成攒,象一座座尖塔。
d、他咀馋,嗜酒成僻,大家厌恶他,特别担心他汹酒闹事,挺而走险。
[答案及提示]1、c。2、c。3、b(a、“液”应为“腋”,c、“纶”,应为“伦”,d、“至”应为“致”。4、d(a、园-圆,圆-园;b、兰-篮,兰-蓝,篮-蓝;c、无错别字;d、咀-嘴,僻-癖,汹-酗,挺-铤。)
第3日
[今日例题]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浑浑噩噩 针贬时弊 狗苟蝇营 贪脏枉法
b、脱颍而出 繁文缛节 回肠荡气 不径而走
c、风声鹤唳 纷至踏来 积毁消骨 穿凿附会
d、人才汇萃 草菅人命 风靡一时 步履维艰
[思路剖析]这一考点要靠平时的细心积累。应考时要理解词语的含义,注意比较细微差别,把握汉字音形义的关系,分析形似字的字形结构,运用排除法选出答案。
[解答示范]
答案是d。a项“贬”应为“砭”,“脏”应为“赃”,均属形声字误用。“贬”即降低价值,形旁是“贝”,“砭”是石针,形旁是“石”;“脏”指内脏,形旁是“月”(古“肉”字);“赃”即赃物,与钱财有关,形旁为“贝”。b项“颍”应为“颖”,“径”应为“胫”。“颍”是指发源于河南省的颍河,而“颖”是禾本科植物子实带芒的外壳,二字形似实不同。“径”即小路,与行走有关,“胫”指小腿,与肌肉有关,二字毫不相干。c项“踏”应为“沓”,“消”应为“销”。“纷至沓来”形容连接不断,“沓”是重复的意思,用在此处恰当。而“踏”表示踩,与“足”有关,不得用于此处。“积毁销骨”中的“销”有熔化之意,当然不能用“消失”的“消”。d项“汇”应为“荟”,“荟”是草木繁盛的书面用语。“汇”原意是“水流之廻旋也”(《辞海》注)。“汇”“荟”不相通。
[今日习题]
1、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丧心病狂 蜂涌而上 同舟共济 相得益彰
b、耳提面命 招领启事 仗义执言 世外桃源
c、牵强附会 赏心悦目 乌烟瘴气 旁证博引
d、自顾不暇 眼花撩乱 矫枉过正 无可厚非
2、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徇私舞弊 举一返三 布衣疏食 春意昂然
b、人才倍出 严惩不贷 仗义直言 振聋发聩
c、励兵秣马 浅尝辄止 真知卓见 自出机纾
d、心猿义马 寅吃卯粮 坐收鱼利 珠连璧合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效颦(png)学步 蹉(cuō跎岁月 畏葸(sī)不前 偃(yǎn)旗息鼓
b、小黠(ji)大痴 利欲熏(xūn)心 改弦(xin)更张 鱼跃鸢(yuān)飞
c、雕章镂(lu)句 余音袅(niǎo)袅 海市蜃(shn)楼 浮光掠(luǒ)影
d、隔靴搔(sāo)痒 腾挪跌宕(dng) 饮鸩(zhn)止渴 少安勿(w)躁
4、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
a、众口铄金 荒诞不经 山青水秀 禁若寒蝉
b、人才辈出 牵强附会 老态龙钟 自顾不暇
c、谈笑风生 叹为观之 自惭形秽 弱不禁风
d、殒身不恤 如法炮制 坐亨其成 汗牛充栋
5、下列四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 中流抵柱 貌和神离 口密腹剑 挤挤一堂
b、 忠心耿耿 令人发指 立功赎罪 长篇累渎
c、 德高望重 陨身不恤 化险为夷 鞭长莫及
d、朝秦暮楚 坚不可催 大动干戈 刚愎自用
[提示及答案]
1、选b(a组中“蜂涌”为“蜂拥”;c组“旁征博引”为“旁征博引”;d组“撩乱”为“缭乱”。)2、选b(a返——反,疏——蔬,昂——盎;b倍——辈,直——执;c励——厉,卓——灼,纾——杼;d义——意,鱼——渔,连——联)3、选d(a葸读xǐb黠xic掠lu)4、选b。a禁(噤)c之(止)d亨(享)5、选a(“抵”应为“砥”,“和
第4日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列宁曾指出托尔斯泰世界观和文学活动上“显著矛盾”,清楚地说明了作家的“理智”和“偏见”。毫无疑问,托尔斯泰的进步观点和革新的艺术探索,是同他的世界观和创作中落后的和反动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但同时着重指出以下情况是重要的:当我们谈到这位作家的艺术杰作时,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对“理智”和“偏见”采取多少机械地相提并论和等量齐观的态度,并以这种观点去看待他的作品。托尔斯泰许多优秀作品中所体现的,首先是他对生活的极其深刻的了解,他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巨大力量和他那无与伦比的技巧:当然,其中也表现出他思想上的弱点,但是如果比起那些写宗教道德题材的作品来,是完全不一样,性质也不相同的。
文中“不应对‘理智’和‘偏见’采取多少机械地相提并论和等量齐观的态度”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 )
a. 要看到在托尔斯泰的艺术杰作中,往往精华和糟粕并存。
b. 要看到托尔斯泰进步的观点、革新的探索与世界观中落后的和反动的特点交织在一起。
c. 要看到托尔斯泰进步的观点和革新的探索是主流,同时也应看到他思想上的弱点。
d.要看到在托尔斯泰的艺术杰作中,精华是主流,糟粕是次要的。
[思路剖析]这题考查的是对含蓄语义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要结合具体语境,抓重要的字眼,弄清文章对托尔斯泰是以褒为主还是以贬为主,还是半褒半贬。然后去对照各选项,找出不相符合的地方,以决定取和舍。
[解答示范]“不应该对‘理智’和‘偏见’采取多少机械地相提并论和等量齐观的态度”在本文中非常重要。这句话揭示了本段的主旨:评价托尔斯泰的辉煌巨著不能简单地套用“显著矛盾”原则。这里有重要的字眼“但”和“当然”。“……是同他的世界观和创作中落后的和反动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但同时着重指出以下情况是重要的……”提示我们论述的重心落在后面。也就是对托尔斯泰的“理智”和“偏见”不能“相提并论”和“等量齐观”。“当然”是微转,同样具有提示作用。对照选项:a项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存”,b项中的“进步的观点、革新的探索与世界观中落后的和反动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恰恰和原句的意思相悖。“显著矛盾”这一原则适用于托尔斯泰整个文学活动和社会活动,并且“揭露伟大语言艺术家思想上的矛盾,丝毫也不意味着贬低或缩小他辉煌的创作成就”,d项仅看了托尔斯泰艺术杰作中表现出吹乃枷肷系摹跋灾堋倍雎粤似渌矫妫疵馄痢9恃项。
[每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教”是什么意思呢?教是“教学”;教是“教人学”;教是教人“学做人”;教是教人“成人又成才”。这是根据汉代儒家三位名师的教育见解及其实践,所归结出来的说“教”说“师”的说法,是正统的说法,是人生教育的说法;大体上是正确的说法,是正常的说法,不会错到哪里去。可后世失察,错到如今。
那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非同小可。为师之道的是非不分、轻重不分、本末不分;教育工作搞乱了,教育效果必然很低。这样,就算教师教得很认真,教得很负责,效果还是高不了多少的。由于教师为教而教,为教书而教书;并没有通过“学”,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没有让学生坐到学习的主体位置上。那就始终是重教轻学,重书轻人,尽管大费力气,总是吃力不讨好。
教师工作要做得成功,要做到事半功倍,其实也不很难。先要把工作重心掌握好。要安身立命做学生的嘉宾,做小主人的王佐;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加以善诱,利导之,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这是为师之道,这是成功的为师之道,这也是正统的师道。
那么,教师的教不是为自己的教而教,而是为学生的学而教。教学不该从教出发,而该从学出发;教学不该以教为主,而该以学为主。这便是学主教从,不是教主学从。因为学是目的,教只是手段。手段要从属于目的,而不是目的要从属于手段。而教师的教要是真的教得成功,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的学。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出来。那样由学生的学出发,得到教师的教之善诱引导,而归结于学生的学。学与教构成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的循环,成人成才的期望便一步又一步的达到。为师之人,想要做良师吗?想做名师吗?秘诀就在这里。
(选自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
1、根据文中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写出教师应是什么样的人。(选用文中语句稍加组织,用整句表述)
2、第一自然段中说“可后世失察,错到如今”,这里的错是指什么?
3、从后三段看,要想做良师,做名师,有三个秘诀(基本要求)。阅读原文,说说三个秘诀是什么。
第一个秘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秘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秘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及答案]第一题:教师是教学的人,是教人学的人,是教人学做人的人,是教人成人又成才的人。(在文中第一段,作者说得比较明确,可摘要而概括之)第二题:只重教,轻视学。(教师为教而教,不通过“学”,没有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第二段结尾说得更清楚:重教轻学,重书轻人,尽管大费气力,总是吃力不讨好。这些就是“错”的原因,据此可作概括。)第三题:三个秘诀分别是把握好工作重心;教贵因人,教贵因势,善诱利导;摆好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应该学主教从)。(这一题的解答除答第一个秘诀外,都要认真分析检索。说第一个秘诀时,文中有明显的标志:“先要……”,这可以说是前提。前提确定了,那么就要从学生这一头出发,因不同的人而设教;最后是要引学生到“学”的路上来,做到学主教从。如此分析,则第二第三个秘诀也就能回答了。)
第5日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从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的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只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的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
1.我们信而好古的态度的新意义的实质是什么?
2.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思路剖析]要解答这一类题,首先要回到对应位置,理清前后文的关系,弄懂前后文的意思,从而找准答案。如第一题中“新意义”出现在“这样,我们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句中,“这样”分明有承上作出推论的意味,“发生了新意义”又有悬连下文的暗示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前后文找出答案。
[解答示范]1、从前后文的联系来看,信而好古并不是为了“敬”,而是为了“卖老”。2、这句话的前文有三句话,第一句是比喻,将古代比成一个小孩子。第二句话是说,人类的历史过程就像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第三句话说年代愈古积的年头愈短,好像人的年龄越小。接下去用“所以”表明下文是推论。这样一看,角度也就清楚了:从历史的积累来说的。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早已想写一点东西了,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1、对文中“时时”“袭击”“至今”的含义解筒徽返囊幌钍牵ā 。?
a、“时时”是突出袭上心头的频率之高
b、“袭击”是突出对自己的打击之重
c、“至今”是突出痛苦的程度之深
d、三个词突出了悲愤之情太深太重,时间太长。
2、找出第一段中与“忘却”含义相同的但却是委婉含蓄的说法。
3、判断下面的说法正误
a、“不敢”:慑于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压力,想揭露又有顾虑,是一些倾向进步的报章的态度。“不愿”:态度暧昧,力求“中立”,生怕受到牵连。“不屑”:对年青人的牺牲认为不值得置笔,实质是和反动派立场一致的反动报章的态度。( )
b、“不敢”:怕受牵连,胆小怕事的报章的态度。“不愿”:面对恐怖,冷静思考,不愿再作无谓的牺牲的报章的态度。“不屑”:认为几个中国人并不新奇,没有什么“新闻价值”的报章的糊涂落后的态度。( )
4、“悲愤”、“悲哀”有什么不同?两词可不可以调换位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及答案]1、“至今”说明时间长,烈士遇难已经两年了,两年来,作者没有一天不是在悲愤之中度过的。三个词加在一起突出了痛苦之深重。答案应为c 2、要解这一题,关键是要抓住这句话之前的“照直说”,说明前文有“含蓄说”,这样就可以循着这一线索找出答案: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3、不敢、不愿、不屑三词写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其中的“不愿”是说保持中立态度的报章,b项对其持肯定的褒扬,认为他们“冷静思考”,这是不恰当的;“不屑”者将青年的流血视同儿戏,这分明是与反动统治阶级一致的立场。故a对,b错。4、“悲愤”中包含了“悲哀”和“愤怒”两种情感。而放下的只能是悲哀的情感,化悲痛为力量,进一步去战斗;至于血海深仇是不能忘却的。因此,二词不能调换位置。
(责任编辑:卢雁明)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高考专业报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