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练习题及答案(6)(4)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写人们懂得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是为了引出人们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关注很少。
B.文化生态的污染和破坏之所以都呈现隐性的特点,是因为它对社会精神的腐蚀、对国民素质的凌夷,乃至对人性的残害,往往不会在短时期内显示。
C.正规的艺术被低俗不堪的商品挤压得生意委顿,不少有才华的艺术从业者只能找机会到国外去求生存发展,这是文化生态环境恶劣导致的后果。
D.作者所讲的文化排污是指生产低趣味的畅销文化,很多人还以为这样的大量排污是在繁荣文化,以为是在满足群众需要,走群众路线。
答案 B
解析 “都呈现隐性的特点”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说“在多数情况下”是隐性的。
7.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答:答案 画线句运用了引用论证和类比论证,将“正规的艺术就被这类低俗不堪的商品挤压得生意委顿,以至不少有才华有追求的艺术从业者只能找机会到国外去求生存发展”和“没什么真才实学的人出自孟尝君门下而导致贤者不至”情况类比。批判低俗文化对正规文化的戕害。
解析 考生应先指出论证方法有引用论证和类比论证,然后指出把什么类比成什么,最后指出该句证明了作者批判低俗文化对正规文化的戕害的观点。
8.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我国保护文化生态的认识。(3分)
答:答案 ①我们要塑造对文化生态保护的自觉心态。从教育抓起,培养人们对文化生态的正确认知。②重塑国人的文化心灵,驱除低级趣味。③拯救文化生态如同治理自然环境,应该有强硬有力的措施作保证。④可以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但不应使外来文化占有我国文化主要市场。
解析 本题是结合文章谈谈保护文化生态的做法,考生要对文章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文章首先讲国人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很少关心,所以第一点可以是要增强自觉保护的意识;接着文章谈到商业大潮下出现的文化生态的破坏情况,我们就可以从国人的精神心灵角度着手;文章最后一段的反问提出对文化生态破坏的行为要采取处罚等有力的措施。
(责任编辑:卢雁明)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