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

2015-01-09 11:41:33 来源:农民日报

   ■如歌岁月

  我的高考

  人的一生,总有几段经历铭刻心中,总有几个场景化为永恒。在即将辞别职场的时候,回首往事,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37年前的冬天,彻底改变我人生轨迹的高考

  1977年春天,我到吉林延边一个叫榆树川的山沟里的一个小型火力发电厂里干活。这年深秋,传来了要恢复高考的消息,此时距离高考只有一个月零几天,我决意参加高考。

  我小学五年级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停课闹革命,后来又随父亲下乡、返城。颠沛流离的生活伴随了我整个的中学时期,中学就城里乡下地上了4所,直至1973年又到农村当知青。

  恢复高考时是我离开学校的第6个年头。此前,我已经当了3年的农民,3年的工人。我所在的省火电工程公司,在当时是个没人愿意来的单位。单位在市内,但工人却要常年在外地施工,地点都在荒郊野外,照顾不了家,也很辛苦。在这种情况下,单位对已经进来的工人卡得很死,要想调出是极其困难的。恢复高考是国家政策,单位没法干涉,但设置了种种障碍。最大的障碍是不许请假,不能影响工作,而且没有正常休息日,每月只放假一天。

  这样,我只能在集体宿舍里拉过一个灯头,用报纸做灯罩,白天干活,晚饭后开始复习到午夜。当时没有任何高考复习资料,我的复习资料就是家里寄来的我姐姐当年的初中和高中课本。

  离开学校后的几年里,出于爱好,我看过一些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籍,也不时给领导写写讲话稿,这使我的语文能力有了提高。同时,政治、历史、地理的知识也有所长进。就自身比较而言,数学是我的强项,在停课闹革命的一年多时间里,在无书可读、无事可干的时候,出于兴趣,我自学了中学的全部数学课程。

  高考的时间是11月底,东北已是冰天雪地。我怀里揣了两只钢笔,骑了40分钟的自行车到了考场。每间教室里都坐了50多名考生,年龄大的30多岁,小的不到20岁。这是中断了10多年后的首次高考,有12届学生参加,按这年的录取率,一个教室里的考生平均只能有不到2人考上大学。

  久违了的考试像场遭遇战,每个考生心里都没有底。我感到自己对考试的情况还是满意的。考试中,我答得最好的是数学和语文卷中的作文。作文是个命题作文,题目是“难忘的十月”,“十月”指的是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10月。

  这是个我很有感触,也有很多话要说的题目。由于家庭出身原因,在文革中,我饱受歧视。十几岁时就曾因说了对文革不满的话而受到全校批斗。当农民、工人时,想去参军政审不合格,推荐上大学更是想都不能想的事。

  我在作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十月,难忘的十月。你将带着鲜红的颜色载入史册,你将带着历史的丰碑矗立人民心怀,你将带着前进的呐喊激励我们紧跟华主席勇往直前。现在看,尽管文笔青涩,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但激情四溢。多年后,当我对这个历史事件的意义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和更为准确的把握,给我充裕的时间,但我写不出当年在几十分钟内写的这些有感染力的文字。

  高考结束一个多月后,单位就放假了。单位平时基本没有节假日,但春节的假期很长。在整个假期,我都在忐忑不安地等待着。2月底的一天,邮递员敲门,高声喊:“挂号信”。我马上预感到了什么,一下子从炕上跳起来,冲出门外,一把抢过挂号信,看了落款,眼泪夺眶而出。此时,我心中涌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真的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3月初,我到榆树川办理手续,单位领导破天荒地请我一个学徒工吃了顿饭。这个月,我属于单位职工的时间不到一周,也破例给了我半个月的工资17元钱,大概是想表示歉意。离开榆树川那天,工地自发停工,所有的工友都来给我送行,有很多我并不熟识,甚至还不认识。一个四等小站人头攒动。火车开走的那一刻,我最后望了一眼工作了一年的榆树川,眼中是金达莱含苞待放的泛绿山野,心中是一片乌云散去的晴朗天空。

  37年过去了,恍如隔世,想起高考就想起了自己苦涩的青春和那个逝去的年代。

  (责任编辑:商兴龙)

分享“我的高考”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