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或有六变化

2014-12-24 13:03:06 来源:新浪

   教育部最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出台。上周末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百年语文的回顾与展望”首届语文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分析了未来语文高考命题可能发生的六大变化。

  变化1、命题将更加科学,更注重考察能力

  这里的“能力”,一方面是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与此相关的思维的能力。

  温儒敏介绍说,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包括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虽然主要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

  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变化2、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现在高考语文命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

  在温儒敏看来,中学多学点文学是可以的,但不能都是文学。“我看到去年某市的语文卷,六七道大题全都是文学类的,很少涉及其他领域。这恐怕就不太合适。”

  其实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

  变化3、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几年前温儒敏曾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呼吁,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去年全国卷的阅读题,就采用了“非连续文本”,给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挥。

  温儒敏表示,新高考语文试卷中这种“非连续文本”材料阅读题会增加,而且分值不低。“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的‘申论’,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可见命题者开始重视朝理性考察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的学生大量使用网络,思维碎片化、绝对化的现象非常常见,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语文对此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和改善。

  变化4、有意识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在温儒敏看来,现在的语文课最大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这就涉及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都是精读课,一定要有略读课,让学生学会自读,再加上广泛的课外阅读。既要有阅读量,又要有阅读面。否则,阅读量上不去,高考可能来不及做题;阅读面上不去,来得及做也考不好。”

  变化5、作文的改革,应当往理性靠拢

  大家都知道,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做到像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在温儒敏看来,今后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70分之间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温儒敏认为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有的过于“文艺范”,过于“小清新”,他认为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应当向理性靠拢。

  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温儒敏认为这种建议有合理性,可以试一试。

  变化6、文言文命题的改革不满足于“读通”

  “现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这个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现代社会还是用现代语言思考和交流,再说,文言文因为好‘拿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精力一大半都给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会加剧语文教学厚古薄今的失衡态势。我想高考语文命题是会考虑这一状况的。”

  对于文言文考试的内容,温儒敏认为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文言文命题应当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

  (责任编辑:商兴龙)

分享“未来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或有六变化”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