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无法统一的应试教育与能力培养

2014-04-25 13:49:47 来源:搜狐教育

  考试是为了测试学生的能力;对于有能力的学生而言考试自然不是问题。按照这个逻辑,考试的内容成为了关键,反复改革之后,目前中国的考试能够真实检测学生的能力吗?为何现在家长及社会都把应试与能力两者分开来看?

  "考试"被扣上了"害中国学生叫苦不迭"的黑帽子十分冤枉。只要这个社会存在着分工,就一定存在考试,哪个国家都一样。考试的目的,是检验教育的结果和选拔合格的人才。一个好的考试设计,应该尽可能地准确反映出考生的能力。从考生的角度讲,只要能力合格,并且临场发挥不出问题,就自然能够获得相应的成绩。

  考试内容与教育内容是一对双胞胎。考试是指挥棒,隐含地定义了能力的标准,同时也间接地影响了教育的内容。考什么学什么,这个道理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一样。

  例如,英语能力,不管是美国的SAT考试还是中国的中考和高考,都会考听说读写,尤其是读写,这间接地说明了英语水平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读写能力。据说高考改革以后将主要考三门:语文、数学和英语,这隐含了掌握这三门知识或技能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

  事实上,目前中国教育的现象就是:考试是考试,能力只是能力,问题出在哪?考卷设计不合理导致了应试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分离。考试和能力的统一在于一个考试试卷能否真正能够反映出考生能力的差距。一个科学的考卷设计是与考生博弈的过程:考卷不仅要能反映出考生的能力,还能够尽量避免考生的投机取巧。之所以在中国出现应试教育和能力教育的严重分离,是因为考卷设计不合理、不科学,导致了考试的结果与能力的高低出现比较大的偏差。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成立于1947年,专门研究怎么考试,虽然有60多年的积累,现在为了出一套新的考卷仍然需要研究7-8年。即使这样,ETS仍然受到了各种质疑和挑战,需要不断地改进。相比之下,国内的高考命题就显得不够严谨和科学。每年我们都要出几十套不同的高考试卷,几乎每个省一套,以至于每年都能蹦出一些令人津津乐道的考题。

  考卷设计的不科学和不严谨,一方面隐含着对能力的错误定义;另一方面,也给了考生投机取巧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针对考试临时抱佛脚、走捷径、与能力背离的应试教育。

  考试题目不能客观反应考生的能力;考试科目设置不合理;一考定终生,考试模式不合理。那么,目前的高考改革能否解决应试与能力的脱节?

  从目前看到的高考改革方案来看,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解决第二和第三个方面。然而高考改革能否成功其实更依赖于考卷内容的设计,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应试教育不但不会消失,反而有可能更加严重。比如说将来高中和初中的学业考试,会催生大规模的备考市场。这也使得家长非常功利地把孩子考试分数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孩子本身的能力素养。

  目前国内的高考出题小组都是资深专家,除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还有心理学家、统计学家等等,但是相较于美国几十年的出题经验,我们的考试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国内目前的考试制度下,英语是最有可能将应试教育与能力教育统一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在高考方案中将英语从统考变成社会化考试,很有可能与ETS或剑桥这样有经验的考试服务商合作,让英语考试内容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客观地说,这样的机构出题更专业。

  (责任编辑:刘凡熔)

分享“高考改革:无法统一的应试教育与能力培养”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