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攻略:化学实验题讲解(3)

2013-01-23 10:13:51 来源:考试吧

  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在实验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实验现象与理论不一致的情况,这时不能视而不见轻轻带过,可以因势利导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比如做Zn-Cu稀硫酸的原电池实验,教材的思路是可以观察到锌片发生溶解,而铜片上有气泡冒出,同时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有电流通过。而事实上学生虽然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但锌片和铜片上都有气泡冒出,有时甚至锌片上冒出的气泡会更多。这时不能对锌片上有气泡冒出这现象视而不见,也不适宜在此详细展开讨论。

  [教师]请同学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 锌片和铜片上都有气泡冒出,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教师] 铜片上有气泡冒出,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形成了电流,铜片上有气泡冒出说明了H+在铜片上得电子生成氢气了。

  [教师] 铜片没有反应,为什么铜片上会有电子呢?

  [学生]因为Zn反应所失的电子沿着导线跑到铜片上了

  [教师]那Zn片上为什么还有气泡呢?

  [学生1]可能是Zn反应所失的电子没有完全沿着导线跑到铜片上

  [学生2]可能是Zn片本身不纯

  [教师] Zn片本身不纯为什么就会引起有气泡呢?

  [学生]因为Zn片本身就构成了原电池了

  [教师]回答得很好。理论上在理想的条件下,Zn反应所失的电子应该沿着导线跑到铜片上了,这时铜片上有气泡,Zn片上应该没有气泡了。实际上可能由于Zn片本身不纯,或者Zn反应所失的电子没有完全沿着导线跑到铜片上,还可能是其他我们还没想到的原因,让Zn片上也出现了气泡。同学们如果想再深入了解Zn片上为什么有气泡,可以在课后先查资料,再设计实验对影响原电池实验的因素进行探究,我们在课外兴趣小组中再对这个实验现象进行探究。

  3-2让学生感受绿色化学思想

  绿色化学是指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或把化学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实验中体现绿色化的途径有:开发绿色实验;回收药品、处理尾气;尽可能使用微型实验;对一些污染严重或危险性高的实验可观看实验录像等等。比如在复习氯气的性质时,可采用微型实验:在一块下衬白纸的玻璃片的不同位置上分别滴加0.1mol/L的KBr、KI(含淀粉溶液)、NaOH(含酚酞)、FeSO4(含KSCN)溶液各一滴,围成半径小于表面皿的圆形,在圆心放两粒芝麻大小的KClO3晶体。向KClO3晶体滴加一滴浓盐酸,立即用表面皿盖好。观察氯气的生成及其与各液滴反应的现象并记录,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有趣的实验中复习氯气的性质,又让学生体验到绿色化学的内涵。

  又如做完铜与浓硝酸实验后,进一步讨论制备硝酸铜的各种路径。

  [教师] 若以铜、硝酸、硝酸银、水和空气为原料,同学们能设计出几种制取硝酸铜的方法?

  [学生讨论]

  方法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方法2: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方法3:Cu+2AgNO3(====Cu(NO3)2+2Ag

  方法4:2Cu+O2====2CuO

  CuO+2HNO3===Cu(NO3)2+H2O

  [教师]从绿色化学角度出发(包括原料用量、有无污染等),请同学们分析哪一种方法最可行?

  [学生讨论]

  方法1:有NO2生成,污染环境,且制1 mol Cu(NO3)2硝酸需要4 mol HNO3(浓),原子利用率低

  方法2:有NO生成,污染环境,且制1 mol Cu(NO3)2硝酸需要8/3 molHNO3(稀),原子利用率低

  方法3:用AgNO3成本太大,且Ag+有毒;

  方法4:无污染,且制1 mol Cu(NO3)2硝酸只需要2 mol HNO3(稀),原子利用率高,此法最可行。

  这样处理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从绿色化学、环保节能的角度理解实际生产,是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

  化学教学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这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建立起培养科学素养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多花心思,充分利用各种方法素材特别是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一些对今后的学习或工作有用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责任编辑:韩志霞)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分享“ 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攻略:化学实验题讲解”到:

58.4K
关注高考招生官微
获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