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工业文明的兴起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工业文明的兴起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学法导航】 1.本专题复习应注意以下视角: (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特别要注意理解对世界一体化的影响。(2)正确评价早期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地区殖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3)掌握15世纪以来促使全球联系加强的因素,重点掌握前两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本单元的阶段特征: (1)15世纪,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西欧国家陆续开辟通往全世界的新航路,并随之抢占殖民地、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得以出现 (2)在世界市场的需求下,以英国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征服世界的进程,将东方国家变成他们的商品输出场所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垄断组织出现,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使资本主义具有更强的侵略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变为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3.易错知识点提醒: (1)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的区别价格革命表现:物质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拓展、商品种类的增多、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商业强国的崛起。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西欧 (2)工业革命与产业革命区别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即手工生产到机器大生产的飞跃。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的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如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分别带来了第一次产业革命(轻工业化)和第二次产业革命(重工业化,到20世纪才完成) 【典例精析】 1.(09年江苏卷)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答案:C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雏形,加之关键词“人类文明”。 2.(09年广东卷B)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 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答案:A 解析:本题可以使用排除法,B选项是片面理解了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划分的不仅是大西洋,而是整个地球上两国势力范围的划分,所以B选项不符合,这一划分没有强调排他性,只是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的划分,可以排除C。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目的是寻找贵金属,传播基督教只是精神动力排除D。 3.(09年全国卷二)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B.第三世界的兴起 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答案:A 解析: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是带有浓厚封建性和扩张性的国家,他们对外扩张是赤裸裸的武力征服,随着这些帝国的消失,其侵略扩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4.(09年上海卷)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答案:D 解析:血管往往用来比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命脉,“被切开的血管”比喻拉丁美洲的命脉被控制和左右,结合拉丁美洲历史上曾经遭受西方殖民侵略的史实可以判断选择D。 5.(09年广东卷B)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B.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D 解析:“巴拿马运河开通”说明交通的改善,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是商品市场国际化的表现,“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是劳动量市场国际化的表现,“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则是资本国际化的表现。A选项不符合“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B选项不符合“巴拿马运河开通”“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C选项不符合“巴拿马运河开通”、“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 6.(09年四川卷)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之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海外市场的形成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圈地运动的推进D.民主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符合题意。 7.(09年全国卷二)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7—18世纪”,这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8.(09年北京卷)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是 A.清教徒受到迫害B.童工现象开始出现 C.广大农民丧失土地D.产业工人相对贫困 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社会问题”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A、B、C项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之前,排除正确选项为D。 9.(09年上海卷)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霎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A.甲B.乙C.丙D.丁 答案:C 解析:1440年左右,约翰内斯?古腾堡将当时欧洲已有的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了铅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所以甲同学所说不正确。由于工业革命使用了机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率,所以丙同学所说是最合理的。D同学没有区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 10.(09年广东文基卷)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A.蒸汽机车B.内燃机车C.电力机车D.汽车 答案:A 解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B、C、D项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责任编辑:韩志霞)
分享“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工业文明的兴起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