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最后阶段的“八项注意”(2)
第五,应高度突出复习重点,精讲精练,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中学历史学习要求知识的系统性,重视“为什么”,大学招生则强调系统性基础上的关结点、转折点,侧重“为什么”。据此,我们就应当把各章节、各单元和各专题之中类似的知识问题确定为重点,学深挖透,揭示其本质。“练”是作为提高考生应试能力的一种手段,其功效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练”要适度,也要讲求效率,这就同样有一个“精”的问题。“精练”的宗旨是反对“题海”战术。事实上,不加选择的“题海”战术与高考成绩的提高并不成正比,甚至还可能产生相反的影响。教师应精心筛选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剖析,教给考生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从根本上掌握解决不同类型题目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研究近几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我们发现题型比较稳定和规范,没有偏题和怪题。命题者思路清晰,大有回归课本的趋势。这就要求广大考生按照高考命题的要求,有选择地做一些模拟试题。对遇到的一些偏题怪题可以放弃,不予理会。把有限的时间放在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有关试题的训练上,真正做到事半功倍。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为例,从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鲁国的初税亩、汉代编户齐民、北魏租调制、隋唐租庸调制、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摊丁入亩,通过复习有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基本知识,必须思考与赋税制度配套的土地制度是什么,统治者是如何体现轻徭薄赋的“民本”思想的,封建国家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如何,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才能把问题解决得彻底干净。
第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核考生的人文知识及其基本素养。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既是对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测试,又对整体把握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价;试题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表现注重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理念。因此,广大考生在历史复习迎考的过程中,必须关注与历史相关的政治、地理知识。在做好历史学科内相关知识纵向联系的同时,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还要关注国内和国际重大事件,尤其是有关国家发展和当代国际关系的相关问题。勤思考,勤动手,勤积累,做到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
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中,真正跨学科知识的综合题目并不太多,绝大多数题目都是单一学科知识,或是几个学科知识拼盘,往往是只要用学科内的知识就能基本正确答出。为此在历史学科复习时,不应在难度和跨学科渗透上过多的做文章,应把好自己的“门”,复习好本学科知识,构建好学科知识体系,牢牢把握住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有适当的机会再进行串串“门”,使政、史、地三科相互交流、渗透。
第七,关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
“文明史观”强调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观察历史。“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现代化史观”是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线索,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点强调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例如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结构与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等。
第八,关注2006至2007年的重大历史周年纪念事件。
近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十分关注对重大历史周年纪念事件的考查。如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万隆会议胜利召开50周年,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I、全国卷III中就分别设置了关于“万隆会议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的问答题和“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巩固的过程”的三道选择题;2005年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230周年和美国内战结束140周年,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II中的第37题就对“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有何作用”及“美国的人权问题”进行了设问。2006年是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中国铁路建设130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Ⅱ中第40题则要求根据材料“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战略意图”及要求“列举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与西藏有关的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等。
(责任编辑:韩志霞)
分享“高考历史备考最后阶段的“八项注意”(2)”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