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分析之一:中西方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历程
高考热点分析之一--中西方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历程
【热点背景分析】
人类发展的历程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文明演进的历程,随着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的推进,人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地呈现出新的演进痕迹与特点。尤其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经济的腾飞、政治的文明等一切社会的巨变,都为人更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人文空间和更加合理、符合人性的现实土壤。
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口号。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同样指出,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成为当今世界的政治主题,因此也成为我们高考考察的热点和重点。纵观文综考试以来,每年至少有一组选择题与政治现代化的内容有关。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政治民主化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的现代化进程首先发端于西欧,然后再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和北美,从20世纪开始,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也都先后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因此,政治民主化是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又基本上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中国民众对民主与法制的追求与建设则是发端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是和近代先进人士的救国强国的探索结合在一起的。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为建设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条件。下面就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和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程作一个专题梳理。
【专题线索梳理】
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保障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逐渐发展成熟,其方向是民主化,其核心是民主代议制,其特征是以法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取代以王权为核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以君主立宪制为特征的英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有"议会之母"的称誉。
①1689年《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内阁制、政党制等现代政治制度也逐渐形成和发展。
③工业革命后,英国主要是通过议会改革的形式使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2、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①北美独立战争后制定的《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联邦体制,规定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它所确立的联邦体制、三权分立开创了世界先例,有力地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
②1789年美利坚合众国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③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美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获得相对的完善。
④19世纪后半期,美国的两党制度正式确立。
3、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艰难历程
①法国大革命时期,大资产阶级当权时期颁布《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将启蒙学说中关于政治民主的主张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还通过《1791年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到吉伦特派当权时期又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②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到1814年失败,波旁王朝复辟。
③1848年二月革命时期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④1852年拿破仑三世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⑤直到19世纪后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国民议会才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制度的追求
1、君主立宪制
①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产生,他们主张在政治上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于实践。
②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变法运动,他们主张在中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2、民主共和制
①20世纪初,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提出了"创立民国"的主张,即主张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②通过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于1912年1月1日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③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④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几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国民党希望通过议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
⑤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将民主政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但政治现代化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但不得不打着中华民国的牌子。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①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指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此后中共"三大"确定国共合作,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号下为民主共和国而奋斗,至大革命失败。
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
③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
④1946年,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经共产党的努力,以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会议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等协议。
2、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①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④从《共同纲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基本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
①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中断了建国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进程,并且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②反右派运动之后,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反右倾"斗争使党内民主法制生活进一步遭到破坏。
③文革时期,民主法制荡然无存,新中国建立的一切,包括政权和民主法制设施,几乎全部被摧毁,人民代表大会陷于停顿。在文革发动者的煽动下,全国掀起了冲砸司法机关的浪潮,公检法机关普遍受到冲击,有无数人遭受到法西斯式的人身迫害,丧失了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甚至被迫害致死。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发展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确立了法制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全会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③2002年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④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不断健全,职能不断完善,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
⑤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深化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
⑦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我国于1997年和1999年正式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和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实践的范例。它的提出并付诸实践,使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的进展,对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世界和平与稳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四.历史上具有的宪法性文件
1、世界近现代的宪法性文件
①英国《权利法案》: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
②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前者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也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后者1787年制定,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联邦体制,规定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它所确立的联邦体制、三权分立开创了世界先例,有力地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
③法国《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拿破仑法典》:《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将启蒙学说中关于政治民主的主张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1791年法国制宪会议还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政体,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第一阶段的革命成果。1804年的《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2、中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
①《秦律》:秦始皇参照六国律令,制定颁布了秦律。它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响。
②《大明律》:明太祖统治期间制定,它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加了经济立法;同时,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③《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仍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它是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而制定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进步意义。
⑤《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
⑥《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蒋介石下令召开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它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这部"宪法"公布以后,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谴责,蒋介石在政治上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⑦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的宪法大纲,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
⑧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人民的意志。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重点提示】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1.前边我们采用国别构建法简单归纳了英国、美国、法国三个主要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建议大家课后再采用此方法总结一下德国、日本和俄国的政治民主化方式,理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过程,比较不同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异同点,得出相应的启示。
2.掌握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历程、特点和历史影响,理清政治现代化与经济、思想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3.掌握基本史实,并与现实社会的民主政治问题相结合。
【高考题粹】
(2005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立国之本。据此回答1-3题
1、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该宪法
A、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B、规定法国为共和制国家
C、确立了无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 D、是各革命派别一直严格遵循的纲领
2、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3、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2005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Ⅲ)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思想
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5、(2005年高考辽宁卷)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独裁统治,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
A、总统制 B、内阁制 C、君主立宪制 D、君主专制制度
6、(2005年高考辽宁卷)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①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总统有权单独颁布法令③国民享有居住、言论等自由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05年高考北京春季文综卷)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为实现民主共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有①创建同盟会②提出三民主义③颁布《临时约法》④领导"二次革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2005年高考上海历史专业卷)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共同纲领》
9、(2004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权利法案》和《人权宣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B、都体现了反封建专制的要求
C、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D、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2004年高考上海文综卷)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据此回答10-14题
10、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1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的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德国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观点的影响,这位启蒙思想家及其观点是
A、卢梭 天赋人权 B、伏尔泰 开明专制
C、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 D、狄德罗 宗教信仰自由
1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形成可以追溯到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78年
14、首次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论十大关系》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03年高考全国文综)民主与法制对中国革命与建设至关重要。回答15-18题。
15、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是:
①推翻帝国主义压迫②打倒军阀③统一中国④平均地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6、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实行"三三制"原则
C、开展整风运动 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17、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18、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规定
A.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B.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C.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2001年高考全国文综)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苏维埃体制 D、人民民主制
【参考答案】
1.A 2.D 3.C 4.C 5.A 6.C 7.C 8.D 9.D 10.D 11.A 12.C 13.A 14.C 15.C 16.B 17.A 18.D 19.A
[解析]从高考考察题目来看,重点考察学生掌握史实的情况,并不存在什么难度。7.注意题目问的是"辛亥革命时期",而④说的是"二次革命",这在辛亥革命之后,显然时间不吻合。9.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是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而法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是《1791年宪法》。
【新题训练】
一、选择题: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建立和健全民主和法制是近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据此回答1-5题:
1、在中国最早提出以近代资本主义政体取代封建君主政体的是
A、洪仁玕 B、早期维新派
C、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2、辛亥革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突出体现在
A、确立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政和外交措施
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3、"辛亥革命效仿法美"是指辛亥革命像法国和美国革命一样
A、采取武装斗争方式 B、利用一定的国际力量
C、确立共和政体 D、建立法制社会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是
A、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实现国民一律平等
C、确立民主共和的原则 D、结束封建统治秩序
5、1927--1932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治民主建设最突出的成就是
A、开展土地革命 B、组织农会
C、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D、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
制度变革与法制建设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此回答6-9题。
6、孙中山对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贡献是①推翻封建帝制②建立中华民国③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④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内容涉及国家政治建设,其要点不包括
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国民党结束"训政"
C、保障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 D、改组国民政府
8、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A、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发动群众参加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D、成立全国政协
9、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1954年,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共同纲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法制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主张依法治国,在中外历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据此回答10-14题:
10、我国古代法律中增加经济立法,且"刑用重典"的是
A、《秦律》 B、《大明律》 C、《法经》 D、《周易》
11、商鞅推行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
A、中央集权制 B、土地私有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12、自秦以来,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在制定法律,实行"法治"。封建社会"法治"的本质特征是
A、人无论贵贱一律受法律的约束 B、法律内容代表地主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
C、法律是君主统治天下的工具 D、法律的核心是巩固中央集权
13、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都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二者都鲜明地体现了①天赋人权思想②三权分立学说③反对种族歧视的进步主张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
14、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修订本合同;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制。"这一法律规定说明
A、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B、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控制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工人运动在经济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辛亥革命前后,民主力量与专制力量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据此回答15-18题:
15、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的是
A、革命党人 B、立宪派和旧官僚 C、袁世凯的亲信 D、北洋军阀和旧官僚
16、在1915年的护国运动中
A、国民党成为领导力量 B、梁启超起了积极作用
C、两广两湖宣布独立 D、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17、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基本条件是
A、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D、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18、1924年,孙中山说: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之实,实在是一个假民国"。这是因为当时中国①民族工业一直没有得到发机会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③北洋军阀在政治上仍实行独裁专制统治④封建专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处于统治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19、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欧洲启蒙思想家为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提出了哪些重要主张?
(2)美国是怎样实践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的?
(3)在中国近代史上,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大事件有哪些?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特点。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实行了哪些重要制度?
20、中共"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家民主生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和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国家必须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
江泽民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的大会上总结20年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时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农村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以宪法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备。回答:
(1)以苏联为例,分析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教训。
(2)中共"八大"关于民主法制的决议是否得到了贯彻?结合史实分析其后果。
(3)"文革"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如何从思想观念和方针政策上扫除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障碍?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材料二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院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立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三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为祖国请命,掷尔头颅,暴尔肝脑,与尔之世仇满洲人,与尔之公敌爱新觉罗氏,相驰骋于枪林弹雨中,然后再扫荡干涉尔主权之外来恶魔……
--邹容《革命军》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来看,郑观应、康有为与邹容的政治主张有什么区别?其出发点有何相同之处?
(2)康有为的政治主张与"百日维新"的措施有何差别?
(3)《革命军》一书是不满20岁的邹容写的。1903年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外,先后印行20多次,销量上百万册,几乎成了20世纪初期革命青年的《圣经》。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军》一书为何在当时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2、C 3、A 4、A 5、C 6、A
7、D 8、B 9、A 10、B 11、B 12、C
13、D 14、A 15、B 16、D 17、A 18、B
19、
(1)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学说;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天赋人权说。
(2)以启蒙思想为思想武器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独立战争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3)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先后实施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方案;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民主化进程艰难;逐渐由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转向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
(4)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扩大基层民主。
20、
(1)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乏群众监督。个人崇拜风气盛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理论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大清洗运动粗暴地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
(2)没有得到贯彻。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阶级矛盾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矛盾,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文革"的产生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3)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备。
21、
(1)
郑观应与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图自强;邹容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与列强争雄。相同点:改变落后的面貌,寻找救国的道路。
(2)
差别:"百日维新"没有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内容。
(3)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军》一书文情并茂,字里行间充满了激情,句句话语撩人魂魄。
(责任编辑:韩志霞)
分享“热点分析之一:中西方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历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