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历史备考:知识点问答题28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法制”到“法治”,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不仅是法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是治国理论上的一大飞跃。加强法制,是秦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法治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
——《欧洲的启蒙思想》
(1)列举我国古代秦朝统治者强化法律措施的具体表现。
(2)法国启蒙运动中确立了哪些资产阶级法治思想和原则?对于这些思想或原则,近代前期中国志士仁人是如何加以实践的?
(3)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法治化过程中的主要史实及其意义。
(4)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政之路,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1)秦朝:秦始皇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对后世影响深远。
(2)法制思想或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天赋****思想、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实践:1912年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制度的进步意义;1915年,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为标志,掀起新文化运动;运动中举起"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4)近代历史上为实现民主而进行的斗争,没有给中国带来真正的宪政,说明宪政建设是一个艰难探索和斗争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仍然是今后我国面临的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
(责任编辑:韩志霞)
分享“2012年高考历史备考:知识点问答题28”到: